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上海探索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缓解择校热推进教育公平(2)

2011年02月15日 10:1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均衡不是“均贫富”,重在打破壁垒,让资源流转

  一般说来,“硬件”易造,有赖于师资水平、办校传统和社区环境等因素的教育水平“软件”提升却难。但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却自信地告诉记者:“只要理顺机制,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规范标准,学校就可能迅速改变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化,不是‘均贫富’,把各种教育资源平均分配给薄弱学校,要做增量均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

  像其他省市一样,上海也早已试行了赴农村任教职称评聘优先优惠、郊区农村教师津贴和奖励政策,城郊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师资刚性或柔性流动机制等多种措施,提高郊区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

  更重要的一步,则是调动名校积极性的“托管”和“捆绑办学”的探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办性质、产权隶属关系、政府拨款、收费标准不变,但管理责任转移,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给城区学校或非政府的专业教育机构管理,后者享有办学自主权。此举突破了现行体制机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难的瓶颈,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顺利、有效地辐射郊区农村,快速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软件差距。

  刘京海现在“托管”着10所学校,其中8所是农村薄弱学校。在每所学校,他建立标准化办学管理机制。东沟中学、三灶学校等在他托管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生源纷纷回流。

  对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新校,上海还组织名校开展“捆绑办学”,规定名校和新校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管理、考核统一实施,保证后者高水平起步。目前,参与“捆绑办学”的中心城区品牌已有10余所。而从2009年推广的第二轮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委托管理的学校数则达43所。

  政府只是“管教育”、建机制,更专业的事交给校长和社会组织

  “你们该去柳营路小学看看,那里的老师也许不能培养出高分学生,却在改变着影响学生终身的习惯,甚至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尹后庆主任向记者们大力推荐的,是虹口区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因为所处社区外来人口密集,从2004年起,该校开始全面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者往往因忙碌、无力顾及孩子学习,老师们主动“在放学后为学生保留一张书桌”,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们还集体观察孩子受环境影响形成的不良习惯,细分出81种“天天好习惯”,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成为合格的城市公民。

  像柳营路小学这样单以成绩论籍籍无名却切合社区和学生实际,努力将教学、育人做得更细致、专业的一批学校,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弘扬。因为,上海的教育评估体系不再是一把尺子评判所有学校,而是认可差异,让“好学校”更加丰富多样。

  眼下,上海已在全国率先接收了47万余名外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两年开始,上海小学新生中,非沪籍孩子已占了五成以上。

  在这里,消除薄弱、实现教育均衡,没有一味依靠行政手段,而是试图建立符合市场化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新机制,更多调动办学、教学主体的力量,做“专业引领”。

  “政府只是管教育的,办学要靠校长,教好课程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而客观、公正地评估教育水平,则要靠第三方社会评估机构。”薛明扬主任这样定位。

  于是,上海治理教育的重心逐渐下移,让各区县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于是,上海鼓励每所学校根据各自的学生基础和不同需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为促使师资顺畅流动,上海从2009年起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市统一标准;为打破区县壁垒,发挥优质教育辐射力,上海正在大力培育非营利性的社会教育组织;建立以优质和多样为特征的全面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社会评估机构,以便逐步打破单一学业为王的评价习惯……更宽的眼界、更深的思考、更实的举措,关注内涵发展,致力机制建设,尊重科学,做事精细,这是上海基础教育在优质、均衡发展中成绩斐然的根本奥秘。(记者 姜泓冰)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