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技部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国有科普人员180.84万人,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3.55人。在科普人员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优质科普人才的匮乏不容忽视。在去年首份《中国科协科普人才规划纲要》公布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科普人才匮乏的局面急需改变,这已成为制约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
180多万科普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科学基因”。他们是谁?生存状态如何?为什么科普人员数量在增长,但优秀科普人才还是青黄不接?
【现状】
行政人员做科普,兼职人员不专业
今年春节期间,昆明动物博物馆与昆明市西华公园联合举办“陆生有毒动物”科普专题展览,受到游客好评的展板均出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梁醒财研究员所带领的科普创作团队。从2002年参与筹建昆明动物博物馆开始,梁醒财一直从事科普工作,目前已培养出一支成熟的科普创作团队。
在国内,像梁醒财这样同时从事科研和科普工作的人少之又少。根据科技部的数据,在180.84万科普人员中,有专职人员23.42万人、兼职人员157.42万人。其中,有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80.82万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44.7%。
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教授李大光介绍,国外没有专门的机构从事科普,科普的主力是科学家,而我国是以科协牵头,由行政人员做科普,靠行政指令来推动科普工作,必然导致科普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真正的科学传播。作为科学知识源头的一线科研人员,毋庸置疑应挑起科普工作的大梁,否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科学信息传播的失真,甚至出现伪科学的传播。
梁醒财也说:“科研和科普是相互促进的,如果科研人员不能将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给社会上的非科研群体,那他的科研成果是要打折扣的。”
科普兼职人员队伍庞大,但其专业性和稳定性仍有所欠缺。“科普工作多是上头指派的任务,社区里的科普展板上的内容很多是我们从网上、电视上或报纸上摘抄的。”北京一位多年从事科普宣传的社区工作人员称,科普工作只是她所在社区工作的一小部分,即便偶有机会与科研院所合作举办科普展览,展板也由科研院所提供,很多并没有经过科普专业人员的设计,研究哪个学科就展出哪个学科的内容,缺乏系统化的科学普及。
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的负责人姬十三认为,目前国内科普人员队伍很庞大,但是能直接面向公众做科学传播的人员却很少。民间的科普力量以媒体和志愿者为主,力量较薄弱。
即便是科普专职人员,也存在着难以实现科普专业化的问题。“很多科普人员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交代什么就做什么,极少能从科学传播设计理念上考虑展板的内容。”梁醒财说。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