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为什么专业的科普人才在流失?梁醒财说,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是制约我国科普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考核评价机制决定了科研人员很难出现在公众面前传播科学,科普不是考核和评价其工作成就的内容,即便有些科研人员出于个人意愿和兴趣做科普,也还要顶着“搞不了科研才去搞科普”的偏见。
对于专职科普人员而言,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是这个群体生存的现状。梁醒财介绍,昆明动物博物馆现有的七八位聘用制科普专职人员,年薪只有两三万元左右,“他们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多数人干一两年,积攒一些工作经验后,就会转向其他单位或岗位。”
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主管汤海明称,自己从事科普工作完全是出于对天文学的爱好。为此,他放弃了外企的工作,在只能拿到外企工作的一半薪资的情况下转而从事科普。他说:“现在的情况是,科研机构觉得科普不过是副业——或者说可有可无,而政府想做却没有专业人员和知识背景。科研人员评级靠文章,工程人员靠项目,这两样我们都不可能有,只能靠熬年限。”
维系昆明动物博物馆科普创作团队的运作,梁醒财遭遇的主要困难就是资金缺乏。“博物馆隶属动物研究所,所里每年支持10万元,中科院支持三四十万元,其余100多万元的经费缺口只能靠我们科普人员自己筹集。”为了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梁醒财和他的团队不得不给博物馆、公司和个人制作动物标本。“实际上,真正需要花钱的是展品的制作成本和科普人员的薪资待遇,但是这部分的投入往往较少,此外,一些科技协会等政府组织的机构臃肿,存在很多不是真正做科普的人,消耗了大量的经费资源。”梁醒财说。
【求解】
通过市场机制调动科学家成为主力军
因为属于行政人员,做科普只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朱学敏工作的一部分,她也因此少了一般科普人员的发展之忧。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她热衷于物理学科普,也没有感觉自己的工作脱离了所学的专业。她坦言,“科普兼职人员的日子比专职的好过。”
6年的“公众科学日”主题科普活动已为高能物理所建立起较好的科普人员队伍建设机制。据她介绍,每年的“公众科学日”,所里会抽调100多名科研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担任科普讲解员。每位科研人员都有机会成为科普讲解员。朱学敏说:“虽然没有对他们的讲解工作进行考核,但是所里重视,形成长效机制后,科研人员也就自然而然地将科普作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了。”
“经费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聘用非常有经验、素养非常好的科普人员。我在选择人员的时候就已经注意了,找那些更看重工作稳定、离家较近、强度不高且工作时间固定的人。”汤海明说,他将自己过去在外企工作时的管理经验带到了聘用制科普人员的管理上,“一方面是物质鼓励,说实话不过是每年一次,几百块钱的奖励。另一方面是给予他们经常性的工作肯定,有可能的话,媒体报道天文台的时候把他们当典型报道一下。”他说:“我们需要的是政策,让从事科普工作的人觉得有前途,有发展。
李大光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科学家做科普是无偿的。“国外的科学家撰写一部科普作品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参照这种做法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呢?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科学家参与科普的积极性是较好的方式。而作为大众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体在传播科学内容时,应主动找科学家合作。只有两股力量合一,才能形成科普的主力军。科普人才匮乏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记者 黄晓慧)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