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全民护考”仍在上演 高考何日从喧哗走向宁静?(2)

2011年06月09日 09:35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价值实现途径单一狭窄

  高考在深刻影响着每个家庭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将高考上升到草木皆兵的“战争”高度,不惜动用社会资源为高考保驾护航。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位教授表示,社会对高考过分关注、“全民护考”体现了社会“价值实现途径单一狭窄”。高考是我国一项受众人数最多,也是影响力最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唯一的一项面向全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尽管社会价值和文化日益多元,但是高考这种单一到近乎残酷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如果不选择现行高考,没有教育部的“钦定文凭”,即使有真才实学也很难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

  最近有篇微博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湖北小伙在北京一建筑工地当小工,偶然间和在建写字楼的设计师聊,没想到他们竟都是1992年参加的高考(那时候全国一模一样的考题),湖北民工当年考了515分落榜了,设计师在北京当年考了497分上了建筑工程大学。”这篇微博涵盖意义丰富,既能从中读出高考录取的地域差异造成的苦涩滋味,又能看出高考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人生命运的拨弄。

  有教育专家认为,一元化的高考制度,长期以来造成并强化了一种价值断裂。在几十年前,这种断裂被高考的选才功能所遮蔽。但是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社会,高考造成的单一僵化的文化价值断裂,就显得越来越刺目。现在我们还强调学历,强调走大学之路的唯一性,显然是滞后于时代发展的。

  “过去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工作,可以出人头地,现在虽然这个功能在减退,可是不上大学更找不着工作,不上好大学很难找到好工作。”在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考点外,一位执勤的警察这样讲到,为了让孩子安心高考、将来有好前途,他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高考之所以被全社会如此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对高考的期望值太高,社会导向都把考上大学当成成才的重要甚至唯一路径,这让“高考”这个词变得特别敏感。

  大学 “ 贫富不均 ” 为高考增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高考压力之所以这么大,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学校实力差异太大有很大关联。

  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二本院校计算机学院院长表示,按照目前的分批录取方式,他们学校永远只能在“一本”大学挑肥拣瘦后挑选生源。生源质量一般,不能吸引优秀师资;不能吸引好老师,便更不可能吸引好学生……“马太效应”严重凸显。直属中央部门的“985”“211”院校每年获得大量资金支持,他们学校却在财政上捉襟见肘,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前几年还有大型企业到学校主动要毕业生,这几年越来越少了,学生就业质量逐年降低。

  张千帆教授表示,无论是准入权的人为障碍还是招生权和政府资助的三六九等,无疑都极大抑制了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生成,并使之陷于永久的“短缺”状态之中。计划办学模式造成教育资源短缺,进而产生了困扰每一个中国家庭的高考压力。

  张千帆开出高考减压的药方:“只要破除行政化办学模式,撤销限制私人办学的人为障碍,对所有大学在招生和制度上一视同仁,废除单一化的大学排行和评价机制,让所有大学自由发挥特长。”

  尽管高考的全民焦虑症依旧,不过近几年高考也在悄悄起着新变化,一些有条件的考生转向国外求学,或者就读职业学校,提前就业;而今年,南方科大45名学生集体对高考说“不”。尽管高考是目前教育体制下,“社会选拔人才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最不坏的途径”,不过随着高校招生方式不断多元,个人成才途径不断丰富,人们呼唤高考改革的声音渐高。

  不少教育界人士呼吁,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抓住高考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影响和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高考独木桥的“独”的属性必须由全社会共同推动才能改掉。

  也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消弭社会上的高考焦虑症,还要实现另一个层面的公平:每个人有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让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多样。如此,高考在人们心目中才会去神圣化,高考才能从“喧哗”走向“宁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