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男子办打工子弟学校16年 称可关停须分流好学生(2)

2011年08月23日 15:0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菜地里的绿园

  “菜地里的”家长们热情欢迎张晓虎来京,白手起家居无定所的他轮流在老乡家吃住。张晓虎说,“绿园”是绿色菜园的意思

  “我们家好几辈亲人都是教师,我生来就是要当教师的”。从24岁到40岁,河北人张晓虎的这份笃定从未改变过。

  师范毕业后,张晓虎被分配到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乡中心小学当老师。由于张北县比较贫穷,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老乡来北京郊区租地种菜谋生。

  “当时北京入学门槛高,一个外地孩子上学需要三五千元借读费,相当于现在的三五万元,还要熟人介绍,‘菜地里的’孩子遇到了上学难的问题。”张晓虎告诉记者,老乡都让他来北京教教自己的孩子。

  “他们都说,小伙子留下来吧,把咱的孩子教上。”于是,被感动了的张晓虎就留了下来,一留就是16年。

  年轻的张晓虎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出来闯荡。虽然在乡中心小学当校长的父亲对他的选择表示不理解,认为他放弃了一份安稳的工作,投奔了一个不知有没有希望的“前途”。

  “菜地里的”家长们热情欢迎张晓虎来京,白手起家居无定所的他轮流在老乡家吃住。

  “中国农业大学外墙那里有一片荒地,我租了一亩多,大伙齐心协力把杂草拔了,把土磕巴铲平,用旧砖瓦搭了三间石棉瓦房。”张晓虎回忆,那个没有桌椅板凳、用砖垛子垫木板当课桌的地方,就是最早的绿园。

  年轻的张晓虎爱好文学,最喜欢汪国真的诗。给学校取名费了点心思。张晓虎说,“绿园”是绿色菜园的意思,因为他最早的学生都是菜农的孩子。

  绿园坐落的这片荒地,并不完全是荒地,其中有1/3是坟地。每到清明时节,荒地上一边是祭奠者悲戚的哭声,一边是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张晓虎说,这个场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

  没电是最大的困难,住在学校的张晓虎每到晚上就点蜡烛批改作业。最难受的是地里蚊子太多,点蚊香气味熏得他不敢出一口大气,一开门就被咬得身上没一块好皮肤。

  “吃饭还好,咱用灶。”每到周末,张晓虎就蹬着三轮板车,和高年级孩子去附近的百望山上捡干树枝。

  他这辆三轮板车还免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一次最多可以接十四五个学生,每天来回跑四趟。

  第一个学期,只有张晓虎一个老师;第二个学期,有了两个老师;第三个学期,就有了三个老师。

  张晓虎最初只收200元学费,其中也包括了书费。

  张晓虎一个人得教一二三年级和学前班学生的语数。所有孩子坐在一间屋子里,一边的孩子听课,另一边做作业,动静搭配。一天下来,加上四轮接送,他觉得特别累。

  当时张晓虎已经在老家订了亲,在取得对象的理解后,第二年就完婚了。妻子跟他呆在绿园至今有15年了。他总是称妻子为“懂(董)事长”。

  1995年底,张晓虎有28个学生,第一学期结束前增加到40个,第二学期就有六七十个学生了。这时候不止是他的老乡,内蒙、河南、山东在京租住在附近的菜农都把孩子送到了绿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