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专家谈北京小升初现状:择校费失去监管很可怕(2)

2011年09月05日 14:1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以优择校】

  推优可操作性太强,助长了给老师送礼等不正之风

  京华时报:近年来,北京针对缓解择校热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在您看来,这些措施起到效果了吗?

  杨东平:我们的报告里对北京的小升初政策做了一个梳理回顾,基本评价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已渐渐地退缩,从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免费、免试、就近”逐步后退,演变为一种多元入学的格局。目前,各区县小升初的入学渠道有十四五种,但主要的渠道还是这几种:占坑班、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条子生、电脑派位。除了电脑派位,其余都是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而且这三种最重要的渠道都制度化、合法化了。

  京华时报:推优您也不赞成?

  杨东平:推优生的比例越大,其负面影响就越大。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教委将保送生比例控制在2%左右,这是比较合理的。近年来,各区县相继扩大了推优比例,如西城区今年的推优比例已提到30%左右。以前在一个班里推选出一两个优秀学生是容易的,但比例扩大后,谁优谁不优如何评价?在调查中,一些校长反映,由于推优可操作性太强,助长了给老师送礼、在学生中拉选票等不正之风,扭曲了老师与家长的关系。

  这一做法是人为地给学生贴标签,分等级,造成了对学生的歧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路在何方】

  教育部等国家机关要做出表率,率先取消与名校共建的制度

  京华时报:报告中对治理北京小升初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核心内容是什么?

  杨东平:我们提出“规范办学行为、调整小升初政策、缩小学校差距、改革办学体制、社会监督、教育问责”六管齐下的治理思路。应当说,这些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创新,都是国家和北京市的法律、法规、《规划纲要》等明文规定、明确宣示的,许多举措是其他省市早已实行的。

  京华时报:这些措施是否也分一个轻重缓急?

  杨东平:小升初政策调整是高利害度的,有的家长花了大量的钱。前几年北京关了一次占坑班,没半年又恢复了。因为它牵扯到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个调整和改变,如果认为是不合理的,必须改变,但这种改变是渐进的、人性化的、事先告知的。就像教育部公布取消奥赛加分一样,文件公布后过3年再实行。从起始年级开始执行,这比较公平。所以我们也提出一个路线图。

  京华时报:什么样的路线图?

  杨东平:我们提出三步走计划:第一步,2012年,实现取消赞助费和择校费;2013年,实现取消占坑班,还要调整划片、扩大就近入学,并且取消共建生、条子生和推优生;在2015年取消初中阶段的重点学校,实行示范性高中名额下放,实施教师流动制度以及学校合理布局均衡配置资源。

  京华时报:要取消共建生似乎不那么容易。

  杨东平:取消共建生和条子生的改革要害是限制权力,是北京市义务教育秩序整顿最为艰巨的任务。建议首先公开政府机关与名校共建的状况,逐渐减少名校招收共建生的比例,到2013年全部取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机关要做出表率,率先取消与名校共建的制度。从现实出发,在条子生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取消的情况下,可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建立公正的程序,限制比例和数额,条子生需通过市、区教育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教育公平】

  对于教育问题,大家缺的不是道德义愤,而是怎么解决

  京华时报:报告发布后,你们提交给政府部门了吗?

  杨东平:第二天就送给市教委了。

  京华时报:有回应吗?

  杨东平:没有。我们希望能跟教育主管部门坐下来沟通,面对面交流一些想法,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来找我们。下一步,我们计划去外省市召开一些学术性会议,组织经验交流,把外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带回来,提供给北京政府部门做决策参考。

  京华时报:您一直致力于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促使您一直做这些事的动力是什么?

  杨东平:我从2000年开始做教育公平研究,这是我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我现在逐渐意识到,教育公平不完全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推进它在现实中的改变,促进教育变革。我想这也是对陶行知先生说的“知行”关系的理解。就教育公平来讲,很大程度已不是“知”的问题,但“行”的问题就比较难了。改革的动力不足,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治理模式比较陈旧……需要在“行”的方面做一些工作。对于教育问题,大家缺乏的不是道德义愤,不是批判,而是怎么解决,如何去推进它,逐渐变为现实,比如你提出10件,哪怕只落实了一两件,也是作了点贡献。记者 张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