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校长1年垫付15万维持学校生存

2011年09月27日 14: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城市里的“希望学校”

  从一个科研人员成为一个打工子弟学校校长,燕兆时经历了此前没遇过的困难。面对北京陆续关停打工子弟学校的行动,他期待能够寻找到一种模式,使外籍务工家庭子女能够接受正常而良性的教育,从而避免成为“第三代农民工”的命运

  “我是燕京学校的学生,我是打工子弟……我要从小事做起,现在做一个好学生,今后做社会的好公民。”9月9日上午,170余名燕京小天鹅打工子弟学校(以下简称为燕京学校)的学生聚集在简陋的教室门前,大声喊出誓言,这是他们每天例会上必做的功课。

  2011年6月中旬起,北京市24所打工子弟学校遭遇新一轮“关闭潮”,触及海淀、朝阳和大兴三个区的1.4万余名孩子。

  燕京学校侥幸顺利地迎来了新的学期。作为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打工子弟小学,一年来,燕兆时自己垫付了约15万元,未来如何,他依然不确定。但他说:我一定要看到它的生死——或者终于找到一种好的模式生存下去,或者就看着它倒闭。

  游击战式生存

  北京城西北郊西北旺镇六里屯村,位于北京北五环以外。从宽阔而繁华的中关村,渐渐转入越来越窄的小路,最后是一条没有名字的胡同,只能依靠路边电线杆上的喷绘指示牌指引。

  这是一间面积数百平米的通间大仓库,由简易的夹芯板隔成八间教室。夹芯板不隔音,有的教室也没有门,坐在四年级的教室里,能清晰的听到五年级课程。屋顶用彩钢板铺就,冬冷夏热。校长办公室设在南面三间漏雨的小屋子里,这里还兼做图书室、小卖部,但大多数老师都没有办公室,批改作业就在每间教室后面的一张办公桌上。

  这并不是燕京学校第一处校舍。很可能,也不是最后一处。

  一年前,燕京学校还在遍布蚁族的北京唐家岭。当时的校长是一对河南夫妻,燕兆时只是一名普通的支教教师。随着唐家岭地区改造,学校也面临必须搬迁的命运,而搬迁将令生源发生重大变动,学校也许会倒闭。

  燕兆时记得清楚,去年7月下旬的一天,他一大早和朋友去学校上课,远远地看见校门前停着一辆厢式货车,校长正把自己的东西装车。

  “真的要走?”燕兆时问。

  校长说:“真的。”

  “学校怎么办”

  “关门。”

  这简短的对话,成了42岁的燕兆时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他个子不高,常穿着一条布裤子,一件牛仔衬衫,脚上一双布鞋。眼睛不大,因此总让人觉得他在笑,笑得眯起了眼。尽管才42岁,却已满头白发。燕兆时喜欢教书,上学时便以为同学讲题为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来京打工子弟团体,重新燃起了“当老师”的想法,继而成了燕京学校的一名志愿支教老师。

  虽然早听校长说过“太困难了,不想干了”,但燕兆时没想到这次是真的。

  燕兆时当时和朋友面面相觑。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条路:看着这些学生散了,或做点实际的事情,比如——接管学校。然而,单纯地任教,与全面负责一个学校,是两回事。

  朋友问:“最坏的后果是什么?”  

  “两三个月以后还是倒闭。”燕兆时回答。

  “会比现在倒闭还坏吗?”

  “没有,至少我们能好好教他们两至三个月。”

  “既然不比今天差,那有什么可怕的。”

  抱着“教一天算一天”“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燕兆时撑起了这个烂摊子。决定做得非常快,这和他原来从事的职业有些不匹配——在航天系统从事结构的疲劳性研究,专业素养使他习惯考虑控制风险,但他只用一分钟就决定了这件事。“没有时间考虑,也没有必要考虑,考虑了又能怎么样?就两条路,关或者不关,管或者不管。”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找房子、改造、搬家,这些琐碎的事着实让燕兆时抓狂了一阵子。终于,2010年8月25日,燕京学校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并正常开学。为了保证原来的学生都能继续上学,学校配了校车,对于距离较近、步行上学的孩子,学校也有专人接送。

  好景不长,就在今年夏天,此地亦传出要拆迁改造的消息。整整一夏天,燕兆时都为是否要再度搬家捏了一把汗。曾有人问他:“如果你跪下就租给你,你跪吗?”

  “当然,这太简单了。”他回答。

  不过燕兆时已经渐渐坦然了。“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以及人口的流动性,赋予了打工子弟学校随时迁移这样的天然属性。”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人口迁徙过程中一个特殊的产物,打工子弟学校是民间为解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对策”,因而大多是民办学校,并处于“未批准状态”。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将这类学校纳入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范畴”。在此之后,北京市先后有一些打工子弟学校获得了审批。

  但审批是短暂的。2004年,海淀区政府宣布,提倡以公办校接收为主,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学校读书的前提下,逐步取缔非法打工子弟学校,并不再给予合法办学批复。2006年8月,朝阳区政府确定了对打工子弟学校规范整顿的“服务、规范、改革、提升”八字方针和“先服务后扩招,先指导后审批,先分流后关闭”的工作要求,并决定不再审批新的打工子弟学校。

  “未经批准办学”不仅使得打工子弟学校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资助和支持,还使其进入了不断搬迁、倒闭的游击战似的生存状态。

  据北京市教委今年8月公布的数据,目前北京市共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43.37万人,其中约10万人分散在114所打工子弟学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