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让差生去医院测智商……一系列“有色”的校园乱象让教育冷暴力成为当下社会各界的热议对象。人们关注差生在学校遭受的区别对待,更为这些孩子所受的伤害而深感痛忧。
西安一所学校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山东枣庄一所学校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部分学生分发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包头一所学校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只有优秀生穿,普通生穿蓝色或白色校服;慈溪一所学校3个男孩因不守纪律被罚脱裤子在操场上跑步……
在体罚学生成为过街老鼠的今天,逐渐显现的冷暴力,却给孩子们带来更隐蔽、更严重的伤害。
案例:教育有色化,伤害难消除
尽管已过去好几个月,温州市双桥小学二年级学生黄晶(化名)走进校门时,仍会时不时下意识地看一下胸前:脖子上已没有挂绿领巾了。
黄晶是二年级学生,由于没有成为少先队员,老师就发给她绿领巾,说等她符合少先队员条件再换成红领巾。
黄晶的妈妈说,女儿不喜欢戴绿领巾,整天闷闷不乐,老说戴绿领巾是当不上少先队员的孩子才戴,但不戴的话又会被扣分,只好每天都戴。
黄晶很羡慕那些戴红领巾的同学,每次一走出校门,就会马上摘掉绿领巾,往书包里一塞。父母尽管知道孩子不爱戴绿领巾,但也没什么办法。
西安的绿领巾事件曝光后,双桥小学的绿领巾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双桥小学辩称,绿领巾是方便管理学生而设置,绝不存在给学生分好生和差生的意图。
尽管如此,校方还是很快回收绿领巾。但是,这一做法给那些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
黄晶所受的伤害,就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冷暴力。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
有调查表明,8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最常见的3种教育冷暴力类型:70.4%为嘲讽挖苦型,69.7%为漠不关心型,66.1%为训斥型。
追问:暴力隐性化,根源在应试
网上有个流传很广的帖子,发帖人是“树枝上的月亮”,写的是孩子遭遇教育冷暴力后的受伤与无助: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我们班要上公开课,在上课之前,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被警告:‘上课的时候要表现精彩’,可是我真不争气,我那节课让老师失望了,是很让老师失望的那一种,我的心里一直很内疚,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好学生。可是,从那节课之后老师对我的态度完全变了,变得对我冷漠了,我分明能感觉到每次给老师打招呼时他那种不屑一顾的表情,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很难受,说实话,我每次眼里总含着泪水。”
从直接的打骂、责罚,发展到今天的冷暴力,看起来惩罚方式不那么明显了,实际上伤害却升级了,因为它伤害的是幼小心灵。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说,“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
慈溪市坎墩街道太阳希望小学的那位女老师至今仍在后悔,她就是“脱裤跑”事件的主角。那3个小男生是一年级学生,当时临近街道组织的拼音统考,他们在课堂上特别吵,还在抽屉里折飞机,她一急之下,竟罚他们到操场脱了半条裤子跑步。
后来,校长胡孟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位老师曾几次向他提出辞职。她是个代课老师,工资很低,还不到在编老师的一半,但对学生非常负责,经常免费辅导学生到很晚。“我们是一所希望小学,就读的孩子基本上是外地学生,这位老师为了让流动人口子女上好学,也花了不少心思,希望社会各界再给她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