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校车安全条例征民意 三大争议折射校车管理盲区(2)

2011年12月12日 08: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校车费用是否应当由政府财政完全埋单

  谁来出钱购买或租赁校车?汽油费、养路费、维护保养费、安全检测费、司机工资谁来管?

  《征求意见稿》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留了口子,规定了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支持校车服务的税收优惠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一再强调,解决校车的经费保障问题,一定要认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征求意见稿》同时规定了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会同财政、教育行政等部门,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校车服务总体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其中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一些网友认为,校车经费应当由政府财政完全埋单,在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短期内无法实现小学生、初中生就近入学的大背景下,中央财政就应当像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推行免费午餐计划那样,拿出几百个亿,解决校车经费问题。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这一原则是对的,但是更应该突出政府主导,”杨东平认为,目前由中央财政完全为校车埋单不现实,由中央财政解决的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不过几年,推行免费午餐也是今年才作出决定,但是,政府不能由于财力有限而在校车问题上无所作为。

  解决校车问题究竟需要多少钱?曾经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实施全国校车安全工程的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对媒体表示,教育部在给他的回复中表示,财政投入不足是开展校车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购买校车,政府需要投入3000亿元的预算,且一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为1500亿元,最后的结论认为,4500亿的政府埋单费用太大。

  但周洪宇表示,财力不足不能成为政府推脱责任的借口,因为除了经济发达的美国、法国、日本等国之外,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古巴、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校车管理体系。就连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国的朝鲜,在两江省也早已开通了“教育专列”,30年如一日地接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下学。

  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介绍的情况,我国现有的28万多辆校车平均购置费用为每辆车17万元,运营维护费用和司机工资平均为每辆车每年83000元,总共所需经费为7亿多元。

  如何确定校车运营模式

  “如果政府财政不能完全为校车埋单,那中小学校车应该纳入社会公益性运营范畴,和公交车一样,可以享受政府财政补贴。”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华伦律师事务所刘子华律师从2007年开始,多次在北京市两会、朝阳区两会上提交有关校车的提案,建议由政府和家长共同分担校车运营费用,给符合政府规定的校车服务提供者发放适当的政府补贴。

  2007年,北京市教委在回复中表示,市财政局认为学生班车服务的是特定人群,交管行业管理部门没有将为特定人群服务的班车纳入城市公共交通范畴的规定,学生班车不宜列入政府公益性运营的补贴范围。而市发改委则认为,如果校车不属于基础教育所必须提供的内容,政府相关部门不统一组织运营。

  刘子华认为,公交车已经逐渐走向公益服务,而“校车和公交一样,所承担的功能都是公共服务,都是在起节约社会资源的作用。”如果把校车纳入营利性运营,“竞争会导致利益最大化,把校车运营完全定位为市场行为,更容易引起安全问题”。

  刘子华在调研中发现,校车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都属于社会公共事务范畴,自然应该由公共管理者的政府来承担,“必须由政府出面牵头或统一组织校车问题。”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校车运营费用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是每人每年1500元,政府主导解决校车问题已经成为决策者的共识。将来在农村,校车服务能够逐渐成为“准公共服务”,但是采用何种运营模式,大多数的意见是不能搞“一刀切”。

  据介绍,2011年,教育部决定在浙江德清县、山东威海市和滨州市无棣县、辽宁本溪市桓仁县、黑龙江鸡西市、陕西西安市阎良区六个地区开展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工作试点。这六个地区的校车运营模式各有千秋。

  多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学者认为,无论采取哪种运营模式,校车都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如果运营赔钱,政府就应当给予补贴,这些钱可以由学生适当承担,但政府补贴应当占大头。(记者 王亦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