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工程院最年轻新增院士李建成:
“院士年轻化很正常”
接受专访称在人才断层的背景下 60后一代学者提前“上位”
12月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共选举产生54名新院士。新当选的院士平均年龄为56.7岁,其中60岁以下38人,占新当选人数的比例从2007年的42.4%、2009年的66.7%,增长到70.4%。其中,46岁的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李建成,成为中国工程院此次新增选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显然院士越来越“年轻化”了。对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表示,“院士年轻化是必然趋势”。
事实上,早在2009年发布的《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就显示,“50后”院士已成为中坚力量,“60后”院士开始崭露头角。李建成也认为,今后几年,40多岁的院士会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上世纪出现的两个“人才断层”。
上世纪80年代考进大学,到博士毕业,再留校任教,做科研……李建成的简历几乎是中国大多数“60后”学者的典型。
“60后”学者是幸运一代
“相对来说,我这一代很顺利,不像很多前辈,受文革影响很大。”李建成说,上个世纪,受文革影响,学术界出现了断层;而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优秀人才出国,又产生一个断层。“两个断层,给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创造了机会。”
其实,早在成为“最年轻院士”之前,李建成已经感受到成为最年轻一批教授、最年轻一批博士生导师的滋味。1995年,30岁出头的李建成直接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3年后被评为博导。在常人看来,这似乎是难得的年少有为。但他坦言:“我那一代人,真的是遇到好机遇。”
“我当时能破格晋升为教授,很重要的原因是,70年代末上大学的一批优秀人才很多都出国了,大学里出现人才断层。这是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决定的,应该说是一种幸运。”他说。
年轻院士之所以引人关注,似乎也与公众的先入为主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当选者的年龄层次,公众似乎已经习惯了科学家必须要到一定年龄,才够“分量”获得院士荣誉。
对此,李建成表示,过去增选的院士年龄层次普遍偏高,主要原因是在补历史欠账,“我国院士制度从1955年开始,1957年增选一次,然后一下子就到了1980年才再次增选,下一次是跨越到1991年。现在才比较正常,两年增选一次。但之前积压了一大批年龄比较大的科学家,因此直到最近几年,新增选院士的年龄才逐步正常化。”
然而,由于“人才断层”造成的“60后”学者提前“上位”,似乎也对“70后”学者造成不小压力。李建成坦言,“我这个年龄段提前升上来,在未来还会有相当长的一个工作时间,或许对70后的一些科学家又是一个压力。要处理好这一现象,首先从科学家自身来说要自律,要注意培养年轻一代,实现学术的传承。同时,这也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不过,作为“70后”,生于1975年的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张小红却表示乐观。他认为,尽管学术夹心层确实存在,特别是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上半段的学者既没有赶上“60后”学者的机遇,又遭遇70末80初这一代更年轻学者的“追击”,但“应该不会再出现断层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者年龄段之间的差别应该会越来越模糊,年龄也应该不再是评价人才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