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学者称民国小学国语课本堪为儿童作文模范(6)

2011年12月28日 07: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养国民之人格,扩国民之德量

  民国老课本的编者有一特点,多为当时的文化大家,如蔡元培、张元济、王云五、顾颉刚、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夏丏尊、陈鹤琴、陆费逵、庄俞等。他们一方面有坚实的旧学根底,深谙传统之道;一方面又接受了西方现代自由、平等、民主的新思想,能开风气之先。他们之所以愿意俯下身来,不辞辛苦为孩子们编写国文、国语课本,其原因在于小学课本是一个民族的奠基工程。因此,老课本处处教人看到编写者“奠基”的用意:奠常识之基,奠审美之基,奠伦理之基,奠人格之基,奠传统之基,而最终奠民族精神之基,即梁启超当年提出的口号——新民。

  民国时期相对宽松的教科书审批制度,使他们的梦想得以实现。据资料记载,自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期,国民政府对教材编写采用审定制,允许各民间出版机构自由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教育部根据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对其进行审查,通过后便可在全国发行。直到抗战后期才改为由国立编译馆独揽小学教科书的编辑权。这种审定制极大地激发了民间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热情。

  1912年至1949年,短短37年间,尽管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全国各书坊共计编印出版了100多套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这些教科书从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私塾教育只读四书五经的局限,同时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形成一派百花竞艳、百舸争流的格局,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教科书编写的黄金时代。

  当时,全国各中小学校可以自由选择某个版本的教科书,甚至教师自编教科书。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一批一流的知识分子精英能够加入到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行列中来。他们直接保证了教科书编写的质量,而他们的理想也通过这些教科书得以表达。

  一套名为《启蒙国文》的民国老课本在编辑大意中说:“本书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本书注重立身、居家、处世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量。本书注重实业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宗旨也代表了当时多个版本教科书的立场,并鲜明地体现在每一篇课文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