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
竟也掺假
“爱国主义”单元选入的文章都很生硬、造作可笑,甚至胡编乱造
羊城晚报:您提到的语文教材中的各种问题里,还包括课文选编意识形态味道太浓、教育方式僵化等等。
叶开:这种问题的例子很多。有教师给我发邮件,提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课文《悲壮的两小时》涉嫌造假。这篇课文讲1967年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归航途中发生意外,在确认安全着陆无望后,当局让科马洛夫的家人与他进行了生命最后两个小时的对话。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文章中科马洛夫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但是,最新的维基解密揭露了那次回航失败的真相,这篇文章里那些感人的细节完全是杜撰编造的、纯属子虚乌有。
如果写小说,可以这样写,但出现在课文里就是公开造假了。
人教版还有一篇课文《五星红旗》。讲一个青年在美国漂流,身披五星红旗,先是撞到石头昏了过去,后来好不容易爬起来找到乡村里一家面包店,想买面包但没钱。老板想让他用身上披着的五星红旗交换,但这位“爱国青年”毅然拒绝并走出了小店,饿昏在门口……读了这样的虚情假意的课文,真是让人“面瘫”了。人教版和各地的语文教材,毫无例外地都会有一个“爱国主义”单元,但选入的文章都很生硬、造作可笑。
课文不署名
方便乱删改?
叶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重点谈及语文教材中对入选课文不署名的怪象。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上海版四年级二册,共8个单元,40篇课文,只有第一单元第一篇的《燕子》署名作者郑振铎的名字,其余都没有作者。
他认为,课文不署名,已经违反了《著作权法》第23条的相关规定,即“指明作者姓名”,“支付报酬”。“不署名”就像一把尚方宝剑,被那些教材编撰者拿在手里,随意篡改别人的文章,其中一些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只是取了原作一个写作主题,其实也可以说是变相剽窃。但如此之举,俨然行业潜规则,没人出来说破。
叶开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五年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学期用书有个“诚信”单元,4篇文章,无一作者姓名,如此做法,何来“诚信”?
那些无名之文中,有一篇题为《我们家的男子汉》,叶开起初看着眼熟,后来上网一搜,才知道,作者原来正是同在上海的著名作家王安忆。与原文相比,课本版删去近半篇幅,使得文章内在的叙事逻辑变得单薄,让人看完后不知所云。
“这种被改成残疾的文章,再让孩子们去读,有百害而无一利。”叶开说。(记者 孙毅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