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海归无工作经验优势有限 起点与国内相当或晋升较快(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26日 14:2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大海归”走俏 “小海归”滞销

  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回国服务部部长刘必兰见证了“海归”从学历高、眼角高、姿态高、薪酬要求高,到平常心、平常“薪”的过程。刘必兰表示,这个变化其实也不过在短短五六年间,大约从2006年到现在,随着年轻“小海归”(即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海归)的增多,不光社会对“海归”不再仰视,越来越多“海归”也能调整好心态,客观认识留学、客观认识自己,放低身段。

  从调查数据看,“海归”中过半有1—3年的海外工作经验,或是在出国前曾有工作经历,这部分人被称为“大海归”;另有近一半“小海归”。“大海归”在就业市场极具竞争力,占据了职场金字塔的顶端,月薪在1万—3万元以上。“小海归”的竞争力则仅与国内应届毕业生类似。

  刘必兰说,“小海归”无工作经验,他们的优势在于多了一样语言工具,但在专业水平上,只能说与国内同等学历的毕业生相当。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一般开出的起薪点也与应届毕业生相当。而“大海归”则比较抢手,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大海归”思路开阔、有国际视野,对单位的发展起到相当的推进作用。

  业内人士多年观察发现,综合素质高的,出去了或者回来了都还是优秀人才;而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较差的,即使送了出去,也未必能够“镀到金”。

  华南“海归”少 或有后遗症

  数据显示,华南地区留学人数远不及华北与华东地区。据有关统计,34万留学人员中,近半来自华北地区,近1/3来自华东地区,而华南地区的仅占1/10弱,而这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广州、深圳,来自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尚不成气候。

  业内人士认为,华南留学人数仅为华北留学人数的1/5左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高校及科研机构云集,每年产生和输送大量留学人员自然占极大比例。但除了客观原因外,与珠三角城市群市民的心态、意识、生活状态等也密不可分。

  据分析,珠三角人一向给人以务实、小富即安等印象。因为务实,珠三角人并不觉得学历高、留过洋就可以拥有成功的事业、赚到钱;同时,拨拉算盘算算留学的账,在国外读完本科一般要五六十万元,如果从高中开始读到高等学历需要一百多万元,回来后找不到一份理想“投资回报”的工作,实在不划算。

  珠三角不乏身家千万或者上亿的富豪,但“富二代”赴海外深造的风气明显不如京沪,不少人反而觉得,自己在国内全家团聚,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要受那份苦?就算“富二代”继承家族事业,也可不必自己落手落脚去干,大可以高薪聘请水平更高的职业经理人,因此留不留学关系不大……如此种种,都是珠三角城市市民没有热切追赶这一波留学潮的原因。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博士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就业城市对于海归的薪金及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于海归的人才吸附能力较强。北京、上海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华南城市群的龙头———广州、深圳,在人才储备上存在后劲不足,长此以往,将影响城市的竞争力,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可能性也在削弱。

  王辉耀说起来略带遗憾,他说,广东曾是中国国际化人才的发祥地、聚集地,清末2/3的留美幼童都是广东籍,广东“海归”中涌现了像容闳、孙中山等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人物,而过去三十多年,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当程度上也是当年出国移民或者留学的华侨带回来的“华侨红利”。然而,广东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在近十年来,新侨领新华商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吸引和积累方面,广东已然落后,而且这种滞后,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影响广东的经济转型。从“广东制造”到“广东智造”,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虽然华南地区出国人数不占优势,但并不妨碍广州把一年一度的“留交会”办成全国规格最高、范围最大、影响力最大的高端人才交流会。据介绍,广州“海归”也有“大牛”,比如最近就有一位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后出国深造又回来的“海归”,30岁不到,自主创业的生物科技材料已实现量产,还获得了国家500万元的奖励基金。这些高层次的“海归”人士,将为城市、地区的发展增加筹码。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