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应兼顾既得利益和增长利益
在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现在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方案呼之欲出,质疑此起彼伏:异地高考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是否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想到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 。就是说,异地高考方案既要保障地区考生的既得利益,同时又要保障随迁考生的增长利益。这并非消极回避,而恰恰是力求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初衷。
对此,不少人认为,“异地高考”将解决很多流动人口子女在上学问题上的一大担忧,是解决城乡二元化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民生权力的重要一步。全国政协委员张会军认为,异地高考是一项有益于打破教育地域特权、维护社会公正的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国家尝试纠正当前高考制度中蕴含的户籍歧视,更体现出中国社会公平和民主的进步。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异地高考实现难度很大,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绝非教育部门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更有舆论认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招生制度的不合理才是教育不公的根源,异地高考无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反而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催生新的限制标准、当地考生的教育权益被削弱等。
异地高考是国家要逐步实现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意味着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弟可以在城市里高考。有人担心,高考名额有限,农民工子弟与城市考生“分享”有限的名额,如此一来,城市考生的利益将被削弱,另外也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高考移民”现象;也有人认为,要想让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一样在城市高考,就一定要取消城市考生的特权,否则公平难以真正实现。对此担心可以理解,而强调“取消特权”难免失于片面。国家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就是为了解决教育不公,如果新的政策造成新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将有违初衷。因此,新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策划。
要理顺不合理的现行体制,就必须下决心改革,要改革就一定有艰难险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新政策出台前,一定要进行充分论证,趋利避害。首先,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出台指导意见。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言,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核心是处理好两个利益主体关系,一个是输入地高考群众利益,一个是输入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高考子女利益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积极推进、有条件准入、各地具体实施。通过对随迁子女规模较大地区适度增加招生计划、调整招生来源等措施,保证当地考生入学机会不受影响。其次,从地方层面上出台具体措施。省级政府根据当地城市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制定具体操作政策和操作办法,设置门槛高低和把握进城节奏。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根据不同的人口资源和教育资源情况,地方政府要通过充分调研、合理论证后,出台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政策措施。(青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