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将力推评价机制等体制改革(2)
4.请问“2011计划”在组织实施上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2011计划”在组织实施方面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1)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2011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人员可进可出,中心可上可下,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参加。同时,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组建协同创新体,构建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2)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各类高校都应按照计划的总体精神与要求,积极推动机制体制改革,踊跃开展协同创新,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高校和地方政府先行先试,设立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和省级2011计划,组建协同创新体,积累协同创新经验,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引导和组织相关高校与行业院所、大型骨干企业开展协同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的程序,国家每年按照一定数量择优遴选出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给予支持发展。
(3)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针对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不同要求、目标和任务,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准入条件、评审认定标准、建设方式以及实施要求等。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开展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减少行政干预。评审专家将来自于社会多个方面,包括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和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知名专家等。
(4)坚持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积极吸纳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多方的支持与投入。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重点用于推动改革的成本;有关部门、地方、高校等将根据实际需求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以保障其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5.“2011计划”的重点是推动机制改革,请详细介绍计划在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的新要求。
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以下八个方面的改革:
(1)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2)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3)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4)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
(5)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
(6)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
(7)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8)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
6.“2011计划”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与现有的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平台相比,协同创新中心具有哪些新特点?
“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动态。与现有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研究基地不同,协同创新中心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的研究模式。研究方向将会根据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解决了一个重大需求后,再会寻找到新的重大需求。
(2)多元。有别于现有的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创新平台等基地的组织管理方式,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来源于多个单位,人员流动不调动,无论是本单位人员还是其他单位人员,所有人员均采用聘任制。
(3)融合。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
(4)持续。机制体制改革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点任务,通过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构筑高校综合改革与政策汇聚的特区,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环境氛围,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7.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协同创新的提出,有哪些新的要求?
协同创新的提出,是对我国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体现了科技体制改革最新趋势的要求。协同创新贯穿于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着力解决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适应、不配套、封闭、分散的问题。与传统的科研合作相比,协同创新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要使协同创新体之间创新的核心要素形成有机结合;第二,建立一个有效的载体,以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第三,要通过协同创新真正形成创新的新优势。
8.请问“2011计划”与“211工程”和“985工程”之间是什么关系?
“2011计划”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三者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相互依托。“211工程”、“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重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能带动与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
9.全国高校非常关注“2011计划”,请介绍一下计划如何组织实施。
为了做好“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将于近期正式发布。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进一步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中心类型、实施范围以及实施年限等要求。确定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聚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地方等先行先试,制定校级和省级以及其他形式的协同创新计划。
(2)建立了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的操作程序,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重点,确定了申报方式与条件、评审程序与标准、中心运行管理与评价监督等内容。
(3)经批准认定后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将根据实际需求,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保证其建设、运行以及机制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设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第三方评审、监督和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