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改有序推进 瞄准教育民生热点难点重拳频出(2)
改革就要瞄准热点难点
教育改革要切实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是教育界的共识。“入园难”、“择校热”等教育民生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瞄准重拳频出之地。
“小鸭嘎嘎,小鸡唧唧,嘎嘎嘎,唧唧唧,好像说话。”一大早,陕西省安塞县幼儿园大(一)班的谢佳琪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欢快地唱起童谣,在温馨的环境中享受免费教育的温暖阳光。从今秋开始,陕西全面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免除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每天补助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残疾幼儿、孤儿生活费3元,共惠及幼儿40.39万名。
2010年11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学前教育工作,并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这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以国务院名义下发的第一个落实规划纲要的文件,自此,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显著扩大。
“择校”,是许多大中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最受关注的一个关键词。多个省市瞄准这一难点问题,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发展。
浙江素有“耕读传家”传统,讲究兴教办学。为化解“择校热”,浙江打出“组合拳”: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小学每班不超过30人,初中不超过35人,提高教育质量;将城区品牌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县域内教师有序流动制度。
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统一办学标准、指标定向分配……各地解决择校问题的创新做法不胜枚举。如今,很多地方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得到遏制,像安徽铜陵、福建厦门等地,都自豪地向社会宣布:这是一座基本没有择校的城市!改革创新取得的成果,最终让亿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解决择校问题,根本在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按照“一省一案”模式,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构建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机制,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改革处在攻坚克难关口
改革从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改革更是如此。
以我国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为例,经过多年的构建和努力,至2011年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在,国家资助体系不仅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还建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此同时,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扩大,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但是,我们也看到,教育改革还在深水区中,一些问题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办法。
例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制度,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系统推进的合力,切实做到减负。同时,对乱收费、乱办班、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仍要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
另外,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亟待用改革来促进解决,如新出现的“校车问题”就警醒我们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流动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注意防止学校撤并出现新的“上学难”问题。
千头万绪,老问题、新情况,都需要用改革来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处于攻坚克难的关口,涉及体制机制调整、涉及利益格局变化,如果把握不好,出现偏差,就可能改不成、改不好,甚至引发新的问题。教育发展处于全面推进的阶段,投入大、规模大,项目多、头绪多,如果操作不当,出现纰漏,不但影响工作推进,还可能引发负面效应。”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
2012年,教育部门还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完善促进独立学院发展的有效方式。以制定大学章程为抓手,推进高等学校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而在过去的短短4个月,教育部门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扶贫定向招生等等出台的办法与措施,让我们看到,只要心中有“民生”,就一定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