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现互助式“魔法小学” 儿童可学种菜做糕点
在南京,有这样一所“学校”,一位老师负责总共5位不同年龄学生的全部“教学”,不收学费,上课安排及课程设置与传统教育基本没关系……这所于今年5月悄悄“开张”的学校,有个颇为玄幻的名字——“魔法学校”。它是如何运作的,与传统学校有何不同?昨日,带着疑问,扬子晚报记者去现场一探究竟。
“魔法学校”的特殊之处
教室设在普通的居民楼里 总共就5个学生一个老师
昨天上午9点钟,记者找到了位于奥体中心附近的某小区,“魔法学校”就安置在一栋普通楼房的顶楼。按响门铃后,开门的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她对屋内喊了声“小明叔叔”——37岁的田志明,东南大学的理工科硕士,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南京大学教师、创作过剧场作品。他是这所魔法学校的创办者之一,也是这所学校唯一的专职教师,在这里的5个孩子不喊他老师,亲切地喊他“小明叔叔”。
这是一个复式楼房,没有装修,上下两层六七个房间,面积大约有180平方米。二楼的房间用来休息,田志明现在就住在这儿。一楼有五个房间,除了洗手间和厨房,其余一间用来住宿,另外两间和较为空旷的客厅用于教学。
客厅摆放着一个移动黑板,几把椅子,墙两边还竖着两张木床,三个男孩子正在玩球、射飞镖。移动黑板上记录着孩子们的分工任务,谁种菜、谁洗菜、谁收拾房间,谁倒垃圾等等。另外两个房间里的孩子正在复习功课、写作业。田志明指着一面墙壁,说孩子们正和他商量着,将墙壁做成攀岩,练就“嗖嗖”爬上去的本领。
田志明告诉记者,学校算是今年5月正式“开张”,“送孩子来这里上学的家长多是不满足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刻板和单调,但又不满足于孩子独自在家上学的封闭与孤立,才联合起来发展出一种新型的家庭互助教育联盟。”
5个孩子6岁到13岁年龄不等
学校运作资金由家长共同分担
记者了解到,“魔法学校”刚成立时只有2位学生,慢慢有人加入,到了7月,人数增加到了5位。他们分别是6岁的男孩Tommy和闹闹,13岁的女孩清如和悠悠,还有上个月底刚加入的8岁的女孩天天——她母亲带她从浙江慕名而来。这5个孩子相当于脱离了传统学校教育,而改在这里接受教育:每周上5天课,上午9点到11点,下午从2点到5点,中午休息1个小时。周末两天休息。“我们这儿没有放暑假的概念,但也会有特别的暑假活动计划。”
魔法学校要运作下去,资金何来,孩子们要交学费吗?“不需要。”田志明说,魔法学校刚成立的时候,参与进来的每位妈妈交了启动资金1万元,共同分担每月3500元的房租以及水电费、餐费等日常生活开销。此外,还有另一群虽然没有参加但是关心着学校发展的妈妈们,为学校带来了窗帘、椅子、茶具、电饭锅、面包机、酸奶机和一些纸笔等用具。
课程设置不按语数外划分
孩子们还学编剧本、种菜、做糕点
那么如何给不同年龄层次的5个孩子上课?他们使用什么样的教材?田志明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会有粗线条的科目划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但没有详细地分为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生物、物理等课程,但都包含在孩子的学习内容中。“实践教学和真实项目训练是综合性的,比如,上阅读课,阅读材料是根据他们的年龄选择,最近阅读的是《艺术的故事》,读完之后大家提问题、讨论;也有历史工作坊,通过孩子自己制作历史年表的方式建立历史框架和坐标;还有计算机与网络课,动手拆解计算机,最近正打算让孩子自己办一个网络期刊,探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各种可能性,我们的课程不特限定于某个科目。”
通常一些文化课的自学与辅导都安排在上午,田志明会分成两组,一组自学的时候,他就辅导另外一组。比如,现在他选用了一套美国加州的小学教材,完全英语教学,针对5个孩子不同的选择教学,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了各科知识,还提高了英语水平。
下午就是他组织的各类活动,有剧场工作坊,让孩子学习剧本编写、表演;纪录片讨论,放映关于环保、健康、伦理、多元文化等方面的纪录片讨论;生物观察与实验,孩子们自己在阳台种菜;以及糕点制作、画T恤衫等手工活动。当然也有户外活动,包括身体活动和各种游戏。
田志明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正好南京举办凡·高画展,参观前我会先让孩子们学习一些绘画的知识,认识凡·高,然后看画展,回来后大家分享感受、讨论,还可以模仿凡·高画画,这类知识的学习都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根据变化来,让孩子们产生兴趣,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学习美术教材。”
田志明说,在家上学与在学校的不同之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痛苦的、紧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