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育焦虑压垮家长:苦攒择校费 高价争购学区房

2012年07月06日 11:29 来源:生命时报 参与互动(0)

  刚刚过去的6月看似平静,却几乎是每年让中国父母和孩子最揪心的一个月:月初的高考,月末的中考,期间还是幼升小、小升初的关键时刻。中国孩子成长的每个节点,似乎都浓缩在这短短的30天里。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四处奔走,他们用尽所有的资源,就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孩子们的考场,最终好像也成了家长们的考场,教育焦虑席卷整个社会。

  花高价买学区房,现代版“孟母三迁”愈演愈烈

  陈女士最近特别沮丧。一周前,她高高兴兴地去小学给孩子报名“幼升小”,却被告知录取名额早就满了。“那我们200多万元买的学区房岂不是白买了?”陈女士一下又憋屈又慌了神,为了这一天,她在3年前就已开始准备了。

  3年前,陈女士一家三口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座带电梯的花园洋房里,为了让孩子能上海淀区的名牌小学,她狠狠心把房卖了,花200多万元换了套两居的学区房,每天得爬6层楼梯。“住宿条件变差,上班路途更远,我们都忍了,可没想到最后连名都没报上。”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上演像陈女士这样“孟母三迁”的故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让孩子划分到好学校的片区里,很多家长想出各种招数,也让学区内一些老房子的价格水涨船高。而令家长们更焦虑的是,提前多年花高价买到学区房也并不意味着上了“保险”,不少家长买完发现,学校的招生章程或区域划分等发生了变化,要想跨区上好学校,很多时候需要过硬的关系或昂贵的择校费。

  “北京多家著名小学都有非公开的择校费,听说2011年景山学校是25万,今年已涨到28万。”陈女士告诉记者,升学俨然成了“拼爹拼钱”的战场。哪怕过了“幼升小”关,“小升初”、考高中,要想把孩子送进名校,都要承担不小的花销,有些家庭孩子一出生就得开始攒择校费。几年下来,哈尔滨的赵先生在儿子择校问题上就花了15万。

  学校选定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远未结束。“一到周末,我就觉得自己像打仗一样。”上海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周六上午和孩子去上英语班,下午是舞蹈课,周日上午带孩子学钢琴,只有下午才能休息一下。平时,每天晚上都要按照各科老师的要求,“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像吴先生这样,周末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的家长不计其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像“赶场”一样,奔走在去往辅导班的路上。初中高中陪读等现象更是普遍。

  一出生就上“赛场”,快乐童年被过早扼杀

  以前是“高考改变人的命运”,现在对命运的焦虑已经蔓延到幼儿园,甚至孩子还没生出来,家长就开始盘算孩子的户口和学籍问题。不知从何时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家长的座右铭,催生了择校热、早教热、兴趣班热。而我们为孩子未来所做的一切,是否真正关心过孩子的感受?他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吗?

  9岁的小劲上一年级时,学习跟不上,“人活着太累了,死了是不是就不累了”的发问让他父母惊出一身冷汗。在北京某小学担任班主任的王老师,也对孩子们沉重的学习生活感到心疼。她说,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一遇到难题,就开始哇哇哭;有的脾气急躁,考试题不会,居然吃卷子;有的受到批评时,竟动手打老师……小学本该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兴趣的阶段,现在却成了比拼知识的赛场,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已被过早地扼杀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到的一个案例尤其令人心惊。他说,有个13岁的宁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留下的遗书让父母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这10万元正是上重点中学的择校费。

  择校热越来越疯狂的当下,学生、家长都饱受煎熬。“我感觉自己像只轮子上的老鼠,”北京的刘先生提前2年开始学习各种择校“攻略”,他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而轻松的童年,但让孩子上“名校”的欲望又让他欲罢不能,矛盾万分。“好学校师资强,硬件好,学习氛围好,将来的人脉和圈子都有优势,一般学校肯定比不上。”

  在著名教育作家尹建莉看来,孩子们从幼儿园阶段就进入了“赛场”,与家长的心态不无关系,家长将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现在孩子的父母多是“70后”、“80后”,这两代人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并生存着。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又怀有强烈的成功动机。于是,“领着孩子去打拼”已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的普遍心态。

  “在学校,老师的职称、待遇等都与学生成绩、升学率挂钩。再加上重点学校划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市场经济和行政力量结合,催生出了择校费、学区房等教育畸形产物。”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现在的过度早教、择校热等教育焦虑,其实仍是应试教育压力低龄化的传递,且由学校向家庭挤压。以前是上学难、考大学难,现在有书读、有大学上不成问题,但竞争却整体迈上了一个台阶——一切向名校看齐。而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领域,部分好单位普遍存在的名校要求,也“倒逼”着家长争相让孩子上名校。

  当然,家长和孩子们需要直接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今的教材和考题比以前更难更偏。王老师说,现在数学语文拿“双百”的学生明显减少。拿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在1个月里学完拼音。一年级下半学期,要求能写250个字,认550个字,其中包括像“骄傲”、“赢”等笔画复杂的字。她说:“光靠学校上课肯定不管饱,必须课外上辅导班。”

  家长孩子都别慌

  “要打破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必须打破高考独木桥这个唯一的上升通道,形成以人为本、多元化的人才标准,树立衡量好学生的创新、爱心、合作精神等‘绿色指标’。”杨雄表示。在尹建莉看来,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她说:“其实,绝大多数择校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很多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是行政划分的结果,他们挑选出来的好学生,成就了学校的名声。”

  孙云晓则呼吁教育界和家长们思考,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他说,“成绩至上”导致的校园冷暴力,使高分的孩子高处不胜寒,低分的孩子自尊缺失,个性和其他能力得不到发挥。父母指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功利思想,让孩子没有了自由思想的空间,远离了心灵的快乐,“而真正好的教育,应该给人以内在的巨大力量。”

  那么,如何破除“起跑线”迷信,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孙云晓说,要想彻底根除童年恐慌、教育焦虑,根本办法还在于改变教育制度。目前,最有效的对策是父母不慌。所谓“父母不慌”,就是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在尹建莉看来,这并不是说让家长放弃工作,全天陪伴孩子,因为对孩子关注过度反而有害,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有彼此独立的人生。所谓“身教大于言传”,家长应该更好地发挥榜样的作用。她总结了家庭教育的几个原则:

  1.家长要加强学习,相信家庭教育的作用,让自己有底气,不随波逐流。2.以身作则,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做什么样的人。如多读书,少上网,才能教育孩子爱读书、不沉溺网络。3.在家庭生活中多增加阅读和讨论的成分,营造书香气氛。4.减少对孩子的控制,不压抑孩子的天性。5.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不施加压力。6.多让孩子拓展视野。与其交高昂的择校费、花钱给孩子报各种班,不如带孩子出去旅游、见世面。

  “当我们拉着孩子去追求中小学的‘名校’时,请在内心诚实地想一下,这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的虚荣心?”尹建莉的发问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记者 张 彤)

【编辑:张志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