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毕业生回乡做了5年送气工 自称无愧于校训(3)
声音
家乡人
“你是读书读苕了吧”
一旦回到那个方寸之地,恐怕就再难出来,大学生的身份是易开发不得不迈过的心理障碍。
回家的头半个月,易开发将自己锁在楼上,不愿出门见人。他有了人生中第一次饮酒,“白酒加啤酒”,只是想醉,借酒浇愁。他甚至一度抑郁,父母没有办法,送他到上海的姐姐家去休养了一段时间,然后自己又回来了。
其实,送煤气的工作,在他回老家之前,父亲已经开始做了,只是做得不大。他劝父亲,把其他的生意都停掉,专心把灌气的生意做好。
大学生做起了送气工,消息很快在小镇传开,易开发也一度成为了当地人读书无用论的“代言人”。彼时,大学生的头衔,成为了压在他头顶的一块巨石。当面的和背后的各种闲言碎语,很快就能传到他的耳朵里。
有时,给人送气时,顾客砍价,因为没有利润,易开发坚持不让,各种嘲讽的话就出来了,“你是读书读苕了吧。”
易开发
“大学知识并不是没用”
保安镇有两家送气点,相隔不远。另外一家比易家做得更早。尽管起步晚,但易开发通过自己的努力,包揽了小镇9成的餐馆供气业务。“我现在是个商人。”易开发几次强调自己目前的身份。他的生意,就是从镇上收集来别人用完的煤气罐,运到指定的灌气点灌满之后,再一一送到用户家中,赚中间几块钱的差价。
大学的学习,让他有常人没有的服务和营销意识。“竞争对手朝九晚五,我24小时随叫随到。”闲时,他会印一些小广告,发到一些居民楼,扩大知名度。每年过年时,他还会花几千元钱买挂历,送给老客户。 “尽管我只是个送气工,但大学知识并不是没用。”
从前的易开发内向,回乡送煤气这几年,他的变化很大,面对记者,他能侃侃而谈。“这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收获之一。”这些年,让他意外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商人的潜质。
独白
无愧于武大校训
大学之前,易开发没玩过电脑,不会上网,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只会读书往往不被同学待见。“我从前是个书呆子, 孤独的第一名,除了读书,几乎什么都不会。”
进入到大学,他才知道有太多知识要学习。除了专业课,他还选修WTO学院的法学专业的双学位。“我的专业课和双学位课程的成绩都不错,还拿到了奖学金。”
在一位同学看来,易开发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之外,很少关注其他,显得有些另类。
易开发承认,自己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疏离。他为数不多的关系好的同学,是在选修课上认识的爱学习的学生。
大学四年,他没出去喝过一次酒,也没有谈过一场恋爱,他很能克制自己,“有过暗恋,但很快就打消了想法。”他说,因为长得不帅,又来自农村,内心的自卑感与生俱来。
回家乡后,有一次,他给一个初中老师家里送气,老师竟然已不记得他了,这让他这个曾经的校园风云人物感到失落。“那些所谓的荣誉都是过眼云烟,大学生的身份也是一样。”
易开发会读书,家里成摞的荣誉证书和奖牌说明了一切。尽管很多已过去十多年,纸张都已经泛黄,但上面没有一丝灰尘,显然是精心收藏过的。
“读了十几年的书,剩下的就只有这些东西了。”这些大红的荣誉证书,也让过去的他一度快乐过,但现在这些都是浮云。
这几年间,他偶尔到上海去看姐姐,也会抽空到招聘会去看看,仍没有太好的机会。“我不是出去一定找不到工作,只是暂时不想。”年收入5万以上,足以在小镇过上安稳的生活。
安逸的生活,并没让他沉沦。他白天送煤气,晚上学网络编程技术,还关注国内外大事,用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未来。
2010年,他贷款在武汉买了一套房子。他说,自己终究不属于这个小镇,30岁前一定会离开,到武汉去开一间IT公司。
“我现在的工作,无愧于武大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他自豪地说。
楼下的汽车喇叭响起,又一车煤气送到了,钢瓶撞击的声音,将他叫回到现实。(长江商报消息 记者 刘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