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中国教育问题在无理念 误把重点校当好教育
“开学一月摧垮家长6年教育观”大讨论
没有师生的幸福,哪来理想的教育
改善教育还得靠学校努力
如果问中国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你幸福吗?”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最近,本报刊登的读者来信《6年后我将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引发的社会反响之大出人意料,从各方议论可以看出,社会上正弥漫着对中小学校教育不信任、失望甚至恐惧的情绪。
两年前,易中天在主持一次年会时,问他的老朋友、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中国足球与中国教育,谁更有希望?这位对教育现状持批评态度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回答说:可能还是中国教育有希望。理由之一是:公众对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得有关部门把教育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他认为,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有希望把巨大的压力转化为改革教育的动力。
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董事长俞敏洪发现,许多人已经失去了这种改革的动力。10月20日,这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新教育”举办的国际教育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政府官员阶层、财富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中的很多人,为其子女的教育找到了出路:出国。俞敏洪创建的新东方学校主要是一个英语培训机构,并受益于高涨的留学热潮。他说,那些人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却对推动教育改革没什么兴趣,但普通民众和一些有良知、有影响力的人士,还在呼吁、推动教育改革。他相信,像“新教育”这些能引发基层学校努力改善教育的行动,自下而上,通过点点滴滴的渗透,可能汇聚成力量,带来改变教育的希望。
由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10年来已吸引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511所实验学校、10余万名教师参与其中。它主张“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试图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方式改变学校生态,并逐步深入到完美教室的缔造与课程的研发等领域,激发了许多学校被窒息的活力。
此前几天,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北京十一学校举行的新学校论坛上,与俞敏洪一样看到了来自基层的力量,他面对1500多名中小学校长,鼓励他们:归根到底,未来的中国在各位、未来的中国在教育、未来的中国就在于由旧学校变成新学校,由新学校变成我们最喜欢的心灵塑造的学校。
2007年1月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兰蕙公寓一间小会议室里,李希贵与30多位校长启动了新学校行动研究,“把你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我们的行动”。它确定“从学校的问题出发”,探寻师生抱怨背后的原因,围绕校长、教师、课程、文化、管理等领域,寻求建设理想学校之道。
发生在基础教育界的众多教育实验中,“新教育”和“新学校”是近年来比较受学校欢迎的两大行动。它们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与支持,都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而作为“新学校”标杆的北京十一学校,还是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