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中国教育问题在无理念 误把重点校当好教育(3)
培养幸福感首先要减负
在“新教育”与“新学校”行动的参与者之中,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致力于培养老师们在学校的“幸福感”,这是值得庆幸与期待的变化。
在第三届新学校论坛上,深圳云顶学校的杨坚校长分享了他如何凝聚人心涣散的教师队伍的做法。他们坚持为老师办生日宴;在逢年过节短信问候离职的教师,欢迎他们与学校再续前缘;大张旗鼓地把教师节的红包送到每个老师手中;在中秋节给老师们的父母寄月饼,等等。从云顶学校这两年流行的几句话中,或许可以窥见该校的文化:什么是校风?校长作风就是校风。什么叫主任?主要承担责任,简称主任。什么叫组长?组织大家成长,简称组长。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校长邱华国,从教20年,已做了10年校长,面对当今教育的诸多怪现状,他的态度经历了这些变化:从痛而避之,到视而不见,到嘲讽批判,到追问思考,再到孜孜建设。作为一名新学校的行动者,其“匹夫之志”是“立足本校,系统创新,改善教育”。最近,这位深受会海困扰的校长所做的努力是,把“教师大会”变成“教师智汇”, 他认为,会议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一个多月前,温家宝总理提出,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新教育所致力的四大改变中,包括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学校的发展模式。但对于深受迎来送往、各种指令、检查评比之苦的中小学校而言,解放之路漫长而崎岖。
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的赵翠娟校长以减负谋求解放。她在新学校论坛上说,近20年来,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应接不暇的理论、教学法、办学模式和研究课题,这些是需要删减的。“如果我们花很多的时间为了这些东西,以及它们背后的利益奔跑,学校和孩子们的人生就成了跑马场”。
其次,需要删减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带给学校的压力。“一级又一级、一层又一层,各个科室都下发文件、布置任务,如果我们都按照他们的去做,就不能干正经事。”赵校长通常的做法,是坦诚地表示“做不过来、请原谅”,如推脱不了,就“耍点小聪明”。比如她让一些老师设置了一种表格,一种活页,一种图表,“有很大的通用性,填写起来很容易”,迎接各种检查,并屡获好评。
赵翠娟还在学校的德育中做减法,减去很多大话和空话。她说,孩子们迟早会发现,那些话原来都是骗人的,会导致他们对真道德的不信任和对谎言的麻木。“这样的事我们宁愿不做,只是静悄悄地看着他们成长”。
2010年,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南马路小学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做了重要批示,受省委省政府的邀请,赵校长带领43名老师对厅级以上干部作了一场报告。随后,许多政府部门的约请接踵而至,赵校长全部婉言谢绝,其中包括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邀请。这位63岁的校长说,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们上课和学校的正常运转。
她理想中的新学校,善做减法,也善于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即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为。她认为,学校应该是引发师生学习的地方,建设一支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才是治学根本。“我做校长18年,这件事做了整整18年。”她谦虚表示,“我18年好像就做了这么一件事。”这位一心躬耕教育的校长,在她55岁时,组织要任命她为区教育局的副局长,她竟然急得大哭了一场。(记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