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2012教育:异地高考欲破“户籍坚冰”(3)
让孩子更好成长
“班里多少学生戴眼镜?”“您最好看多少学生没戴眼镜。”——一位教育局长告诉我:他到一所学校检查工作,发现戴眼镜的学生较多,发生了上述与班主任的对话。教育部12月24日部署,2013年将由第三方测试学生健康体质,以保障学校开足体育课、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公众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健康的身体乃成长的基础,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在质量、公平“双轮”驱动下,教育奔向更好。
质量是教育自身的生命线。随着社会进步、生活富裕,大家对孩子们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提升教育质量,国家在努力,2012年预算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逾2万亿元。改善幼儿园条件,提高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学注重“练内功”……教育界为提高质量竭尽全力。各界也在为教育质量献策、尽心。
公平是教育的社会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公众期盼机会公平,相对公平的教育在大家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义务教育为民族振兴奠基,更是人人安身立命的基石。2012年金秋,国务院召开表彰会,总结全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国家有关部委公布政策措施,专项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作为教育公平的内容之一,异地高考浮出台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相关通知,要求各地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和流入地学生升学考试工作。
质量提高无止境,公平追求在持续。回答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教育的进步仍然在路上,我们期待,新年的教育有更多新气象。
异地高考,欲破“户籍坚冰”
12月24日,湖南省异地高考中考实施办法出台。与之前其他省市的方案相比,“湖南版”异地高考报考门槛更低,手续更简便。不仅实现外籍生源全覆盖,报考只需提供其父母的居住证;而且,本省户籍随迁子女高考报考,在学籍所在地和户籍所在地均可。
几天前,河北省异地高考政策也正式出台,与公布政策的多数省份要求考生具有3年高中学籍不同,河北只要求考生在流入地具有两年高中学籍,家长也不需要提供社保证明。应当说,这两省的方案比较“平易近人”,是比较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之举。
今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几十年不变的“户籍坚冰”正在被打破,实施异地高考正在成为现实。但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近日指出,北京、上海、广州等流动人口较多的省市的异地高考方案备受社会关注,热点省市的异地高考必须要有门槛,政策制定方要反复论证,听取各方意见,并进行公示,一旦确定后要按此执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对于异地高考,人们盼了很久,等了很久。但是,异地高考的确是一块硬骨头,影响范围之大、涉及问题之广、争议之激烈、情况之复杂,远远超出教育领域。条件太严、门槛太高、数量太少,到头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条件太宽、门槛太低、数量太大,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又会被稀释,流入地学生的利益可能受损。这样的“两难”困境,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人口输入量大的省市尤为明显。因此,异地高考改革,慢不得也急不得。
奥数“脱钩”,剑指择校乱象
2012年,家住北京市海淀区蓝旗营的王女士经历了由纠结到欣喜的心态转变。起初,她还在为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的课业负担过重忧心忡忡,为是否上“奥数”班矛盾纠结,为是否需要找关系花钱为孩子择一所“好初中”大费思量,后来,两个“利好”消息让她从纠结犹豫中解脱,也让一家人的生活回归平静。
这两个好消息,一个是2月,教育部同国家发改委、审计署重拳出击,公布了《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占坑班”和以跨区域为名收取的“择校费”再度成为重点治理对象;另一个是8月,北京市教委两次向遭到无数诟病的奥数培训亮剑,宣布将坚决禁止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一周之后再次表态,“从即日起至10月31日,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
两个消息如同两记重拳,如同两把利剑,锋芒直指择校费与奥数培训。
多少年来,中国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挣扎在这样的教育怪圈中: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优质中学,千方百计托人找关系,不惜缴纳高额“择校费”;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优质中学,让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就将节假日“奉献”给了“奥数”培训班;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优质中学,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休息时间越来越少……
孩子累,家长累,多少家庭感到劳累压抑。
2012年,这两个政策的出台,让人眼前一亮。或许,政策的出台不能立即解决目前中国教育遇到的所有问题,不能消除一个个家庭与孩子受教育相关的全部烦恼。但是,起码传递出一个坚定的讯息:致力于为学生减轻负担,致力于为受教育者制定公平的规则,还教育一方快乐、纯净的空间,无论是国家相关部委还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努力!
校车安全,亟待加强监管
12月24日,再有一周就是元旦了,江西贵溪滨江镇洪塘村幼儿园的11个孩子没能迎来新年的曙光,原本7座的面包车被塞进17个人,校车侧翻让他们永远告别了明天。人们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起“夺命校车”事故,大家不禁要问,校车安全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今年4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校车的使用许可、驾驶人、通行和乘车安全、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强调,应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在寄宿制学校入学,减少上下学的交通风险。
毋庸置疑,条例颁布后,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公安部等20个部门(单位)组成校车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并相继出台《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系列政策标准,为校车运行“护航”。据统计,条例施行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已排查学生接送车辆24.6万辆,督促整改4.1万辆、清理不合格学生接送车辆1.66万辆。各地还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启动“校车安全工程”等,保障孩子上下学交通安全。
然而,同样毋庸置疑,校车问题由来已久,其中涉及的资金投入、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十分突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落实条例各项要求,尚需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江西这次事故像此前所有惨剧一样,源于车辆不合格,司机不守规,管理不到位……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刻,还有多少孩子挤在类似的车上?还有多少校车行驶在类似的路上?还有多少条条例规定停留在纸面上?还有多少管理者重复着类似的不作为?
加大校车投入,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孩子安全,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政府不可推卸之责。校车安全,刻不容缓!(记者 张烁 袁新文 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