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刊发了题为《“土地财政”难持续“以地生财”害处多》的报道,指出“土地财政”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是有限的,一旦卖完,后续的财政开支就得不到保证。有关土地财政的讨论其实一直并未平息过,随着近段时间地王频现,该报道再次引发网民热议。
土地财政是把“双刃剑”
署名“朱大鸣”的博客文章说,现在,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日益增加的财政开支,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危机发生后,需要扩大投资和增加社会福利支出,使得地方财政更为紧张。事实上,最近一些年,地方债务剧增,如果没有土地财政作为支撑,各地政府大量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如果仅仅依赖土地财政,不仅增加了房地产的税收和费用,更推高了房价,致使房地产市场处于非常危险的走钢丝处境。因此,这是一个两难。
署名“杨红旭”的网络文章说,土地财政的快速膨胀,有利于地方政府调配财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意志进行城市建设、发展经济,在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体制不合理、不健全的情况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土地财政,其负面效应也很明显。比如土地出让的总量、结构、节奏不合理,甚至直接违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法律法规。
土地财政应该休矣
署名“田步亮”的博客文章说,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讲,土地财政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土地是稀缺资源,特别在人多地少的中国,这种主要依靠“土地财政”建立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将数十年后的公共财政收入提前收了,一旦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结束,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未来的公共财政状况将会面临严峻考验。
一位上海网友留言说:“在本轮楼市调控中,中央政府的决心毋庸置疑,但在土地财政模式的制约下,地方政府却未必能真正和中央政府站在同一战线之上。因此,就目前的房地产调控而言,抓落实应是当务之急。”他希望,未来中央政府能够强化对于地方政府负责人的问责制度,对于不能有效控制地价、房价上涨的地方政府,就应该严厉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给地方政府创造条件“活”起来
署名“杨红旭”的网络文章说,要解决土地财政这一“老大难”,还须健全很多领域的体制和机制。
一位湖南网友建议,可以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成立类似国资委那样的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机构,专门负责组织领导经营国有土地方面的工作。同时,成立国有土地公司等经济组织,把需要经营的国有土地交给他们参与市场运作,或转让,或出租,或联营,或入股,负保值增值的责任,并向国家财政上缴土地收益。(记者 于璐 整理)
参与互动(0) | 【编辑:林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