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得宝关店的原因,财务状况是关键因素。有消息传,家得宝2010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30亿元,亏损5亿元。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家得宝在中国的经营一直很不景气,平均每家店1亿元的销售额一直是家得宝的追求,但北京的两家店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
春节将至,位于北京西四环的家得宝建材超市的一百多名员工收到的不是丰厚的年终奖,而是一份《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这是家得宝近日关闭其在北京的第二家门店,公司正在解决员工工资的补偿问题。此举意味着家得宝将暂别北京的家居建材市场,外资建材超市在华的发展模式也再度引发业界的关注。
2年关闭5家门店
1月25日,家得宝中国发布官方声明称,家得宝中国公司经过对北京西四环店的业绩进行商业和财务评估,最终做出决定关闭家得宝北京西四环店。家得宝将通过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区的紧密合作,一如既往地履行对中国的承诺和义务。家得宝将继续寻求发展机会,服务广大中国顾客。
据了解,这是继2010年5月底家得宝北京分钟寺店停业关门后,北京关闭的第二家门店。分钟寺店原址正在展露一个新商场的形象,家得宝标志却荡然无存,原来承诺的2011年初重新开业自然成了泡影。
至此,家得宝在北京的两家分店已全部关闭。家得宝方面表示,针对员工的补偿方案,事前已上报相关政府部门审批并获得认可,方案是高于法律标准的补偿方案。方案规定,如果员工在1月26日下午5点前与公司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将支付一倍于经济补偿金的额外经济补偿,不能在此时间办理离职手续的,公司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经济补偿金标准支付补偿,不再给予额外经济补偿。
家得宝就像北京市场的一个过客,来去匆匆。多少年之后,人们可能还知道美国有个号称“全球 最 大 建 材 超 市 ”的HomeDepot,但不一定会记得中国曾经有个“家得宝”。家得宝中国区市场总监谭思婷向有关媒体表示,公司关闭北京西四环店是在对该店业绩进行商业和财务评估后做出的决定。家得宝北京门店的关闭并不代表退出了北京市场,接下来家得宝中国将对全国其他门店进行改造,并计划引进更多的品牌继续为广大消费者服务。
而据记者了解,2006年,家得宝以超过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天津家世界进入中国市场。2007年8月,家得宝在北京、天津、西安、郑州、沈阳、青岛等城市的门店陆续开门营业。但当家得宝中国尚未走上经营正轨之时,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让家得宝中国的发展受到巨大打击。
2009年7月和10月,家得宝先后宣布关闭青岛店和沈阳店;2010年5月,家得宝北京分钟寺店停业关门;2010年11月,家得宝再次宣布天津东丽店关门;2011年1月21日,北京西四环店宣布关门停业。在不到2年的时间,家得宝连续关闭5家门店,从全国的12家门店到目前仅存7家门店。
据家得宝官方声明表示,家得宝不会就此撤出北京市场,并将长期致力于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其负责人透露,目前家得宝正在寻求新的合适的开展机会,并将适时公布进一步的开店计划。对于全国范围内其他门店,家得宝将加大投资改造,继续引进国际品牌,提高家得宝自有品牌的比重。
家得宝断臂自救
关于家得宝关店的原因,财务状况是关键因素。有消息传,家得宝2010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30亿元,亏损5亿元。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家得宝在中国的经营一直很不景气,平均每家店1亿元的销售额一直是家得宝的追求,但北京的两家店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
在北京的建材市场,无论是十里河建材一条街上的众多建材城,还是玉泉营、丽泽地区卖场的集中布局,均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家居商圈。相比之下,家得宝的两家门店的地理位置也存在问题。无论是东南三环的分钟寺,还是丰台区的西四环,都没有形成家居商圈。而今人们往往习惯于货比三家,到卖场扎堆的地方选购产品。家得宝在北京的店面太少,品牌打得也不够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状态,能实现什么样的销售业绩就可想而知。
业内普遍认为,模式问题、管理问题、本土化问题是造成家得宝目前在中国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指出,家居建材超市最根本的优势在于价格,然而中国的家居建材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品牌企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市场是经销商、代理商的天下,有着牢固的价格体系,像家得宝这类洋超市在中国市场上很难通过采购形成价格优势。照搬国外经营模式让家得宝中国难以形成抵御市场危机的能力。在金融危机、楼市调控的大环境下,家得宝只能通过断臂自救的方式来获得喘息的机会。
东易日盛装饰集团董事长陈辉在新浪微博上表示,毕竟供货商、消费者和员工都是本地的,所以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那些东西,不入乡随俗不行,家得宝还是应该在管理上多想想办法,要是没有适合国情的新鲜东西,只有关门大吉。
外资建材超市出路何在
近年来,面对中国近万亿人民币的装饰建材市场,国际建材连锁超市都在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以尽快形成经营规模化,提高市场占有率。然而业内人士指出,长期以来,国内的建材销售业态以传统的建材商城为主,多数建材品牌和商户扎根于建材商城,占据绝对的消费份额,外资建材超市在中国无疑将遭遇建材商城强有力的竞争。
据了解,中国建材超市大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并不完善。在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建材超市发展较早、布点较多、消费层次高且占有一定比率,可是仍然达不到市场份额的10%,而西部和其它地区则不及5%。目前,国际建材连锁超市在中国的规模效应还没有形成,单店运营成本很高,东、西部较大的区域消费差异也提高了物流成本,这使得国际建材连锁超市“仓储式经营”、“一站式购物”、“发展自有品牌”优势在中国行不通。
然而,家居建材零售业资深人士称,“家得宝的不断关店以及百安居在过去的业绩下滑表明,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外资家居建材零售商在中国市场都有点水土不服。此外,由于中国家居建材市场并不规范的行业现状,企业需要很长一段摸索期。”
业内专家表示,装修文化对建材市场的影响很深。建材超市定位于终端消费者,而不是装饰公司等大型采购商。在国外,因适应消费者“DIY”的需求,建材超市大行其道。而在中国,多数装修工程都由装饰公司经手,作为材料直接采购者的装饰公司,大多绕过建材超市,回归传统的建材商城。从大范围来看,决定建材超市“DIY”的文化土壤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但国外建材超市都是带着“DIY”的理念来的,所以会在中国水土不服。无论是及早改变运营模式还是等待中国装修文化的改变,都是摆在管理者眼前的问题。因此,外资建材超市要想在中国市场生存都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本报记者 杜薇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