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海口限购令实施前掀起购房热 4天成交1500多套

2011年03月01日 11:13 来源:南海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8日,记者从海口市住建局获悉,海口市从2月28日起正式实施“限购令”,暂无期限。而据记者了解,实施前海口掀起购房“成交潮” ,4天成交1500多套。“限购令”实施后,琼海、澄迈等二线城市的楼市则有望迎来“小阳春”。

  实施前海口掀起“成交潮”

  2月23日,海南省政府出台意见落实“新国八条”,要求海口市、三亚市要在本月底前后制定出台贯彻“新国八条”的具体实施办法。24日,海口便出台意见,首次明确海口房产禁购实施细则,对海口户籍有2套及以上住房、外地户籍有1套及以上住房、外地户籍无纳税或社保证明的,暂停在海口向其售房。

  “从28日起,海口正式实施‘限购令’,暂无期限。”28日,海口市住建局市场监管处处长戴开权介绍说,海口市的“限购令”明确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有望进一步遏制房价的上涨,同时海口将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促使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3日省政府出台“琼版新国八条”次日开始,海口楼市就掀起一股“成交潮”。根据海口住宅和房地产信息网的数据显示,从24日开始,海口每日成交量出现了激增,24日成交262套,25日成交599套,26日成交263套,27日成交395套,4天成交超过1500套。对此,戴开权表示,这是正常的市场反应。

  前日,记者走访海口部分售楼部发现,前来看房的人并不多。“今天来看房的人不多,成交量的激增应该是前期已售房源,趁政策未正式实施之前,集中备案所致。”一楼盘销售负责人表示,对于外地购房者来说,海口的“限购令”基本等于“禁购令”,海口楼市未来一段时间将面临很大的销售压力。

  二线城市有望迎来“小阳春”

  在海口“限购令”正式实施的同时,琼海、澄迈等二线城市的楼市则迎来了“小阳春”。27日,记者走访琼海嘉积银海路上的多家售楼部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购房者络绎不绝,有的刚从楼盘现场返回,有的正在认真咨询价格等信息。一位来自浙江的购房者告诉记者,他今年以6500元的价格在银海路上一楼盘买下了一套小户型,“海口限购不让买了,我们就跑到琼海,这里的房子比海口便宜,各方面也不错,就买了”。

  不少售楼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周末两天,琼海不少楼盘都迎来了销售的小高峰,其中外地购房者是主力军。同时,记者从海南某房产网站了解到,该网站于26日组织了名为“‘限’时代,抢时间、抢政策”的春季攻市海南置业大行动,来自重庆、上海、吉林等城市共179位网友参与看房团,共现场认购海口、琼海两地9套住房,意向成交18套。

  “现在海口出台限购、禁购,让一部分来自岛外的购房者失去了机会,其中不少人会将目光转至周边市县,定安、琼海、澄迈等地楼盘有望受益。”一楼盘销售负责人表示,受“严厉”调控政策和政府大规模建设保障住房的影响,开发商下一阶段的经营方向很可能要做一些调整,比如从住宅地产逐步向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方向发展。琼海一房产中介任经理更是直言,“琼海可不能搞限购,一限就死定了。”

  但也有开发商认为,“琼版新国八条”的影响应该只是短期效应,因为三亚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而海口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活水准相对较高,在省内来说,对购房者的吸引力是海南大多数市县不能比的,所以这次政策会有一个短期影响,但不会造成一个长期的影响。

  链接:购房应准备4项材料

  据了解,购房者在购房时应提供家庭基本材料、自身是否拥有房屋的证明、在海口市一年以上的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及自身的购房承诺书四项必备材料,市住建局若查出购房者提供虚假的材料,将取消购房资格。

  首先,购房者在购房时,应提供家庭基本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等。

  其次,办了房产证的购房者可从房产存储登记处查找自身拥有的房屋数量,没有办理房产证的购房者可由网上备案登记处查找自身拥有的房屋数量,从而确定自身拥有的房屋数量,提供自身是否拥有房屋的证明;同时,购房者还要提供自身在海口市一年以上(含一年)的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

  最后,购房者还要以书面形式提供一份承诺自身没有违反“限购令”的承诺书。销售楼房单位收到购房者以上的材料后,应进行审核,最后由市住建局审核,若被市住建局审核出购房者提供虚假材料,将被取消其购房资格。海口市的住房除了卖给本地居民外,在海口市工作的外来人口也可购买。购房者卖掉原先拥有的房屋后,可以重新购买。(南国都市报 记者张毅实习生陈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