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三箭·吉祥苑小区业委会聘请了一位工作人员。当时,业委会对其功能定位大体是“秘书”和“桥梁”。对这位工作人员,大家以“联络员”称之。
运行3年后,这项颇带原创色彩的“专职联络员”模式,已经越来越顺畅,并以其实际效果吸引了数个小区前来取经。
专职联络员是如何产生的
2008年,家住燕子山小区的老郭走进位于文化东路的三箭·吉祥苑小区,开始了“联络员”的职业生涯。
吉祥苑小区有居民900多户,于2004年左右入住。这一届业委会产生于2007年,现有成员11名。据老郭介绍,业委会成员的年龄在36岁至55岁之间,其中主任、副主任5名,他们的职业涉及医生、律师、公务员、商人等。
这样的年龄和职业,除了带有“年富力强”的标签,忙碌也无法避免。
为此,2008年,经讨论达成一致后,业委会决定从非小区居民中聘用一人作为业委会的代理,负责和业主、物业、开发商、政府部门等方面进行沟通和协调,工资由业委会支付,工资来源是电梯广告等收入。
最终,经综合考量,曾在外资企业担任过办公室主任的老郭正式上岗。
专职联络员是个什么工作
一开始,业委会给老郭这个职位定义为“秘书”,职责以传达消息、起草文件为主。
上任之后,老郭的联系方式通过小区的论坛、网站、公示栏等进行了公布,业主有事可与他联系。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小时内,老郭接到了3个业主的电话,内容包括咨询把自己家房子改成经营场地、反映小区的宣传栏被风刮倒和居民楼里电梯门关不上等等。
除此之外,老郭平日几乎天天都在小区转悠,了解到很多信息,对此他会先进行判断,根据轻重缓急进行筛选、过滤,有选择地向业委会汇报。更多的时候,作为联络员,他则需与物业、居委会、开发商等各方面进行沟通和协调。
“中间位置,双方角度”
因为非小区业主的身份,老郭并没有表决权,也与小区事务没有切身利害关系,这种第三方的位置使他看问题更为客观。他告诉记者,一般而言,物业和业委会双方各有立场。有时物业认为业委会并不了解小区的具体情况,同时业委会认为物业是在逃避责任。从自己的经历和角度看去,更能理解双方的难处。
用小区业委会主任王先生的话说,联络员这种第三方的位置,“看待问题更公正,说话更容易被接受。”对此,物业方面的负责人赵娜也有同感,“中间位置,双方角度”。
“如果发生矛盾,我去传达协商,避免双方直接对立。长期合作后,双方对我比较信任,我再在这个基础上促使两方互相信任,减少不必要的摩擦。”老郭说道,“但是矛盾总是有的。当我谈不拢的时候,双方再见面,但是矛盾已经能够减少很多。”
数个小区前来“取经”
模式能否复制
吉祥苑的联络员模式,已经吸引了好几个小区前来“取经”。
在老郭看来,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首先,要求小区整体氛围较好;此外,业委会要有干劲,态度无私、严谨、主动,维权意识强。否则联络员很难开展工作,也缺少设立的必要。
另外,这对联络员自身也有一定要求。老郭说:“一般来说,年轻人干不了这个,一是没耐心,很多事情也没社会经验,老年人也不行,他们不会操作电脑,平时起草个文件,跟业委会的人联系,都不方便。”(记者 赵丽 实习生 张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