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未来五年,我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但分配机制却没跟上建设步伐。如何公正切分如此巨大的“蛋糕”,考验政府的公信力及社会管理能力。
科学设置准入门槛,是实现保障房公平分配面临的第一道关。准入门槛由谁来设,有哪些条件,是问题的关键。目前,绝大多数地方保障房准入门槛由主管部门制定,公众无缘参与,有的甚至是主管部门领导拍脑袋决定。
公开透明监督难,是实现保障房公平分配面临的另一道关。去年,深圳市政府在保障房大规模开建以来进行第二次分配,申请人信息公示难令公众信服,引发了社会争议。
第三道关是管理难。各地的机构设置多为住房保障部门和居委会、物业公司,并由其进行日常管理和核查。仅靠物业公司的检查、管理是不够的,因其不具有相应的行政职能;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只是民事权利义务,不具有行政强制性。
最后一道关是退出难。一旦发现承租人条件超标或违反规定,一般都让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告知,劝其腾退,难对承租人强制处罚。
专家提出,各地政府在保障房分配公示申请人终审信息时,要做到信息透明,把准入门槛要求的信息全部依法依规公开,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同时,尽快出台基本住房保障法,明确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责任,规范保障房分配、运营、流转,加大对虚假申报、骗购骗租、转租转售保障房等行为的惩罚力度。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