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重庆二手房贷款变难 买卖矛盾增多

2011年04月18日 09:28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重庆二手房贷款变难 买卖矛盾增多
市民办理二手房过户相关手续 图片来源:重庆晚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楼市新政不断出台的背景下,二手房市场正面临冬天。央行连续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让银行信贷额度收紧,购房贷款变难,更是直接冲击着二手房交易买卖双方。“过户3个月还没有拿到房款”,引起卖家的抱怨,不少卖家干脆申明只接受一次付款,二手房买卖双方的矛盾激化。

  处于这种紧张的关系中的,还有连接双方的二手房中介机构。

  二手房贷款门槛提高

  “过去是银行求中介来借款,现在是中介求银行放款。”中原地产综合管理中心经理卢维表示,目前二手房贷款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确实加大了我们银行的压力,今年以来贷款额度一直很紧张。”一家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积压了很多单子,使得现在新申请贷款变得更加不容易,也无法承诺何时能放款。

  贷款难首先体现在门槛上,各银行对于二套房贷都卡得很紧,一般很难贷出。其次是利率水平,据了解,就算是首套房贷款,工行、建行和招行也在基准利率上上浮10%。第三是房产的评估上更为严格,原来评估8000元/平方米的物业,最新评估价只有7500元,第一套房可以贷七成,二套房只能贷四成,物业的质量如房龄,以及购房者的还款能力,都受到苛求。

  购房贷款额度的紧张让银行变得强势。部分银行出台了新的收费项目,名为“额度管理费”或“中间服务费”,这笔新增费用为贷款总额的0.5%-2%。还有银行在提供贷款的同时,要求贷款方购买一定数额的基金定投、保险等理财产品。

  一次性付清交易增多

  银行对于房贷门槛的提高,让买方的支付能力变得不明确,给二手房交易带来难题。

  在中原地产,去年底迎来了一位外地购房者,和卖方签订了购房合同,当时银行贷款相对宽松,但买方不愿接受银行收取的额度费等,期望在翻年后可以享受更多实惠,结果翻年后,资金更为紧张,对于外地购房者,银行明确不放货。客户最后放弃了房子,但部分订金和全部中介佣金必须支付。

  “现在我们都要先对客户进行评估。”卢维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对于明确无法办理按揭,或者按揭的成数,中原都会明确告知,避免客户受到损失,“很多交易因此最终只有放弃。”

  据重庆晚报记者了解,二手房的置业对象,大多数是首次置业,比较依赖于银行贷款。贷款门槛的提高,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影响相当明显,大多数地产中介的销售量出现不同比例下降,伴随销售下滑的,还有买方从按揭变为一次性付款的明显增多。中原地产以前一个月很难遇到一单现款一次性付清的交易,现在每个月都会有,多的时候一月甚至会有3至5单。

  买房卖房者关系紧张

  “房子已经过户3个月,我还没有收到银行放的款。”在某品牌中介,重庆晚报记者遇到这样的案例,买卖双方去年11月签了交易合同,12月过户,直到3月底,卖方才得到银行贷出的款。

  “现在合同签了,也要等上一个月才能得到银行打的款。”在旺顺房地产,老板李国正表示,现在房产交易中过户的手续提速后,交件的第二天就可以完成过户,银行贷款则严重滞后,让不少卖方心里忐忑不安,“自己的房子都已在别人名下,房款还不知何时到账。”不少客户都明确表示,只接受一次性付款。李国正昨天刚陪客户过户回来,“这也是一次付款。”

  据了解,在银行按揭收紧后,卖房资金无法按时兑现,引发了卖方和买方不小的矛盾,也连累中介机构。不少卖方直接找到中介扯皮,买方也因为住不进房抱怨。

  中介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银行贷款难对二手房市场的影响,正形成一轮新的冲击波。“我相信今年二手房中介都没有赚钱。”一家品牌中介的负责人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从市场需求看,还有不小的购房需求,但都被按揭难抑制住了。银行收紧贷款,直接带来的冲击就是二手房的交易大幅下滑。

  “这里前几天还是家房产中介店,一眨眼工夫怎么就变成服装店了?”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渝北区松桥支路采访时,一名水果店老板如此说。房产中介大多门可罗雀,随着限贷对二手房销量的影响,不少中小型中介公司开始缩减门店数量。中原地产副总何伟坚表示,在市场困难的情形下,自己也接到了几家小中介要求转让给中原的打算。

  “银行贷款难,让买卖双方都不放心。”何伟坚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交易双方关系的紧张,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是品牌中介做大的一个机会,因为买卖双方更担心交易安全,更愿意把交易托付给资质及诚信更好的中介。针对二手房市场的这些变化,中介市场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记者 陈富勇 见习记者 王端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