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中介"神通"零首付买二套 近全贷款防高利贷陷阱

2011年05月11日 07:4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您最近有买房融资的需求吗?我们能以最快速度帮您办理。”自从徐小姐在一家房产中介咨询过房源信息后,各类号称能提供房贷的短信和电话纷至沓来。而更神的是,这些贷款公司都声称能规避眼下愈来愈严格的房贷规定,通过先抵押、再贷款的方式购买第二套房,甚至接近“零首付”。

  记者走访多家住房贷款中介公司发现,突破政策门槛、贷款周期短是这些公司揽客的主要手段。在暗访中,一家贷款公司客户经理拍胸脯保证,只要客户提交证明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便能拿到上百万元的贷款,相比目前银行普遍要1个月以上的房贷申请流程,这家公司开出的价码显然颇具诱惑力。

  中介推销“违禁”住房抵押贷

  “我这买的是第二套房了,按规定不是得首付六成嘛,一套房子200万元,那算下来就得先掏100多万元,我可凑不出这么多。”徐小姐在频繁的贷款中介短信攻势之下,终于选中了其中一家进行咨询。

  “这个不成问题,咱们可以这么操作。”中介熟练地给徐小姐算起了账。“您现有的首套房我们可以给你做抵押,您能拿到房屋市场估值的80%,这就有将近100万元了,然后您还可以获得所购房屋价格五成的贷款,这样算下来,您需要交的首付款就很少了。”据这位中介介绍,住房抵押贷款同样可以按揭还款,贷款期限最长30年。

  记者咨询工、农、中、建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获悉,目前住房抵押贷款的业务在本市各银行都已经不再受理,而将抵押贷款用于购房更是属于监管部门明文叫停的“违禁”业务。但在暗访中,多家贷款担保中介均明确表示可以办理住房抵押贷款并用于购房首付。

  贷款中介的“神通广大”不仅如此。当记者问及“外地人没有五年纳税证明能不能买房”时,客户经理的回答依旧是“可以”。“即使没有纳税证明也没关系,我们这里也可以给您做。”

  约定利率最高10倍于基准利率

  “我们也是和银行合作来为您办理贷款的,只不过由我们来代办各种手续、‘包装’您的资料,这样拿款更容易些。”一家自称“正规”的贷款中介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但在记者走访中,本市大部分银行对于目前房贷放款标准普遍“铁板一块”:首套房首付三成起;二套房首付六成起,利率上浮10%;三套房停贷。贷款中介如何能获得“网开一面”的贷款优惠?

  据一位贷款担保公司内部人士业务经理周先生透露,贷款公司获得的一部分贷款优惠来源于部分银行对“大客户”的特殊政策,可以说是打了个“擦边球”。

  “眼下每家银行对于优质客户的贷款政策都不一样,公司会选择首付少、利率低、还款期长的银行合作,您要是个人去申请贷款肯定拿不到这样的折扣。”他举例表示,如某商业银行对于在该行资产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优质客户,首套房贷还能给到最低七折的利率优惠,目前市场上能提供房贷利率优惠的银行已经所剩无几。

  “实际上,贷款公司能够‘灵活掌握’的资金很多都并非来自银行。”周先生说,如资金实力比较雄厚、但暂时没有合适的投资门路的大户,会将自有资金交由其认可的担保公司经营,双方约定一定的收益率,后者按时向大户兑现,担保公司用借出这笔资金赚得的差价作为其收益。与此同时,担保公司用这些资金向急需用钱的个人和企业放贷,通常承诺“无抵押、无审批、当天放款”,但约定利率最高接近基准利率的10倍,因此也被视作当代的“高利贷”。

  贷款“挖墙脚”暴露监管真空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被称为“垫资”的业务已成为一些担保机构和中介公司的盈利大项。“二手房的买卖双方都是垫资借款的老主顾。”周先生说,二手房卖方仍有按揭,该房产在有抵押的情况下是不能过户交易的,必须由卖方先还清银行贷款。但卖方因经济原因,需要通过中介垫资解押。

  “中介公司提供了垫资服务要收取服务费,毕竟他们也有风险,目前此项业务的月利息一般按垫资总额的2.5%至5%收取,垫资额度越高,则利率越高。”他说,同样地,中介公司还可以向二手房买方提供垫资服务,收费标准与卖方垫资大致相同。在银行贷款门槛不断提高、首付比例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介公司均开展了垫资服务,中介提供的资金主要源于自有资金,如挪用客户交纳的房租、押金,则属于违规行为。

  “月末、年底等银行贷款收紧的当口往往是贷款中介业务的井喷期,因为购房人自己申请贷款的难度远大于中介公司。”周先生表示,目前的贷款限制政策主要针对银行,而贷款中介公司尚处于政策监管的真空地带。

  业内人士提醒,手头并不宽裕的购房人更应该权衡利弊,防范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风险。

  本报记者 刘宇鑫 沈衍琪

  实习生 鲁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