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孔庆平:建保障房稳赚不赔

2011年05月13日 09:5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孔庆平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我国保障房建设将逐渐产业化,企业的投资会获得相对更合理的回报。“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首次将保障房的建设与管理列为鼓励行业,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同时,由于发展路径和空间不同,保障房的大量建设不会影响商品房产业的发展。

  发展路径与商品房不同

  中国证券报:目前国家密集出台各项政策大力支持保障房建设,未来几年内保障房会否成为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主导?

  孔庆平:首先要明确房屋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一般而言,经济属性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从总体来看,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仍旧巨大,尤其是在未来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商品房市场会通过市场的方式自行调节和转型,以持续健康的方式发展。保障房产业和商品房产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满足的需求群体也不同,所以双方互不妨碍,未来都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年,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属性而忽视了房屋的社会属性,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巨大。“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更重视社会属性,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同时,社会属性需要通过地方的保障计划来实现。“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首次将保障房建设与管理列为鼓励行业,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产业利润会有所延伸

  中国证券报:有观点认为保障房项目的利润率太低。您认为保障房建设和运营能否成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点?

  孔庆平:从整体来看,保障房产业肯定具有商业投资价值,可以成为企业重要的业务支撑点。我们企业核算的利润率在10%左右。一方面是企业本身的施工利润,企业可以控制施工成本,通过逐步产业化来获取最大利润。虽然是薄利,但肯定稳赚不赔;另一方面是项目的投资收益尤其是综合效益,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得到相对合理的回报。另外,还应看到项目利润和价值会有所延伸,例如,投资和施工会包括投融资、设计、绿化等附加利润。因此,从某种角度看,保障房项目更适合具备一定资质的建筑企业。

  中国证券报:保障房建设应如何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

  孔庆平:根据监管部门的相关指导文件,目前我国保障房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廉租房和公租房,第二类是经济适用房,第三类是由于旧城改造和危房改造等产生的还迁安置房。我认为,未来公租房会更适应保障房产业的发展趋势,会更多地取代经济适用房等。这些保障房的建设都需要社会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保障房建设的融资方面,今年中央提出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而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只有1000多亿元,其余大部分资金都需要通过社会融资,调动社会资源,这些都具有社会投资价值。我们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也在积极参与。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与管理,建立规范的预算、投资、建设、分配、管理、维护、流转制度与流程,特别是要尽快建立起规范、配套完整的廉租房申请、甄别、筛选、确定、分配、流转体系。地方政府应采取优惠的土地、财税政策,吸引开发商建设以小户型为主的低价房投向市场,供中低收入阶层购买。

  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中国证券报:在目前的环境下,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资质拿到保障房项目,房地产行业是否面临重新洗牌?

  孔庆平:保障房体系建设应是十几年、几十年的长期持续政策,不能一蹴而就。如果长期问题短期化解决,就会违反经济规律。“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到,我国5年内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保障房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而行业的资源也亟待整合。

  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策略和定位,并且谋求多元化的发展。保障房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并且长期持续去做。因为保障房产业的运作和模式很复杂,包括我们央企也在摸索。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做保障房项目,它要求企业的能力更综合,而不单纯看企业规模的大小。只有具备综合资质和能力的企业才能长期坚持建设保障房。相对而言,央企和大型开发商具有一定优势。本报记者 陈莹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