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主城五华区,有一批既不是廉租房也不是商品房的特殊房子,它们“身居”闹市,尽管周边高楼林立、生活配套齐全,但这些房子很多却已经破旧不堪。它们就是“直管公房”,一个和计划经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殊产物。据了解,不仅在五华区,全市目前这类直管公房还有将近2万多户,涉及近7万人口。尽管五华区直管公房的历史沿袭久远,但随着2003年第一轮直管公房出售以来,直管公房大幅减少,目前还剩335310.9平方米,6643户。即便如此,这批涉及近二万余人,分布在五华辖区护国、大观、华山、龙翔、丰宁、莲华等街道办事处的直管公房人群,依旧是五华区政府最为关心的“一拨人”。作为直管部门的五华区住建局两个房管所,多年来,从只针对房屋进行修缮、收取租金,变为现在率先推出“民情联系卡”。五华房管所将多年来开展的便民服务活动和长效机制相结合,已经不再单纯是维修工的角色。
由于直管公房房屋质量差,管理难度大,雨季漏水勤、晴天火险高,五华区房管一所推出的“民情联系卡”,以“有报必约、有约必修、急报急休、有责必究”为服务宗旨,将所上所有负责人的报警、值班、监督电话以及手机号码发放到每一住户家里,将“社会服务承诺制”作为基础,全面落实“24小时报修接待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特别是多年来,房管所将创新服务理念下移到社区,主动跟所在社区联系、定期交流,向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人群伸出援手,不仅为百姓解决房屋使用中出现的困难,更是以直管公房“保姆”的身份介入到社区,在社区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直管公房特殊性
致服务模式转变
直管公房的历史由来已久,对今天的许多昆明人来说,已经不太清楚直管公房的明确定义。记者在百度上看到:所谓直管公房,是指由房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公有住房,其来源主要包括解放初期依法接收、接管、没收、征收等归国有及土地改革中保留作为公用或机动的房屋;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对私人出租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出租房屋;房地产管理机关自建及收购的房屋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由房地产管理机关管理及沿袭使用的房屋等。
五华区直管公房经历过两次大的“变化”,一是2003年,在全市铺开的首次直管公房出售中,五华区有将近45%,6000套直管公房被售出,成为居民个人财产;二是2008年,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凡是在五华辖区范围内的公房都划归五华区管理,这样,原先在护国地界上的盘龙房管一所就整合进了五华房管所,使五华区房管所由原先的三个房管所,变成两个房管所,虽然总户数相差不大,但管理的范围却大大增加。
五华区住建局房管一所党支部书记陈河昆说,目前,五华房管一所的管理范围:东至盘龙江,西至眠山,南至金碧路,北至文明花园。仅有33名职工,其中4个房管员管理着面积达171496.9平方米,3369户居民的地方。这些房屋全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房子,最早的有差不多近百年历史,最短的也有20多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针对房屋的维修管理,修缮,以及对困难群体的租金减免,一直是房管所的主要工作。
五华房管一所的直管公房主要分布在文庙、祥云、南屏、威远、景星等十多个社区,虽然它们均处在市中心位置上,但由于这些老房子大都不配套,房屋无论从外形还是内部大都破旧不堪。可以说,和它们身边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的高楼相比,它们显得如此灰暗和矮小;和身边这些现代化设施齐全,光鲜亮丽的楼群相比,它们是繁华市区中的一种另类点缀,甚至,仿佛是时光开的一场玩笑,好些东西都变了,世界都变了,唯独它们没变。
“因为在这些直管公房里租住的大都是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人群,房租过去是每平方米0.80元,直到2003年才调整为1.5元,也就是说,大多数两室一厅的房屋每月也不过五六十元,即便如此低廉的租金,依旧有少数孤寡、残疾、特困家庭难以缴纳。”陈河昆告诉记者。
这些年来,房管所不仅为直管公房的居民提供了全方位服务,还对特困、孤寡、残疾群众从租金上进行减免,实行了每个房管员负责帮扶一户特困户。平常,帮他们打扫卫生、逢年过节买慰问品看望,这些基本已经成为工作常态。
尤其是这几年随同昆明市“创卫”、“创园”、“创文明城市”等大型活动的开展,房管所更是与社区相互联动、共建,因为在这些大型活动中,往往是这些地处闹市中央的直管公房容易被疏忽和成为死角,于是,每天除了巡视房屋安全质量外,更多是查找卫生死角,查找管理漏洞。“我们的房管巡视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几乎干同样的工作,跟社区工作人员一道进社区宣传文明素质提升,宣传‘创卫’、‘创园’、‘创城’的意义,跟居民交朋友,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然后共同解决。”
可以说,正是房管员参与社区管理,才确保了这些直管公房的安全和居民的满意。(记者 贾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