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各方人士看贵阳下半年楼市 看稳不看跌

2011年05月13日 13:45 来源:贵阳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面对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很纠结,而导致这一切的核心关键就是“房价”。然而从中国指数研究院5月份发布的“百城住宅价格指数”来看,全国多数城市的房价依然环比上涨,这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政策调控?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未来房价是否会出现下调空间?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各方人士,试图通过开发商、学者专家的视角,对下半年的楼市走向做一个初步预判。

  ■政策方向:下半年或将再度升级

  “面对4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房价‘整齐划一’的上涨步伐,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恐将面临更加严厉的深度调控。”贵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郭峰认为,政策调控将成为2011年房地产市场常态,下半年楼市宏观调控仍将持续。中铁置业贵阳公司总经理董铁军同样认为,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是长期的,“新国八条”、银行取消贷款利率优惠、银行加息、二手房营业税免征时限恢复至5年等系列调控政策出台,仅仅是拉开今年调控序幕。“在调控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下半年国家肯定还会继续出台更加严厉的政策措施。”董铁军如是说。

  采访中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尽管下半年国家很可能会出台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但刚性需求依然存在,虽然短期内成交量下跌在所难免,但总体来说并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对贵阳楼市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买家心态:下半年可能继续持币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4月份我市除三县一市外,共销售商品住宅3456套,环比下降30%。由此可见,国家系列调控政策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在“新国八条”和持续加息的作用下,不少购房者对未来房价下调抱有较强预期,致使近期不少买家开始选择持币观望,整体楼市呈现出较为浓烈的观望风潮。采访中大多业内人士认为,这股强烈的“观望风”仍将持续笼罩下半年筑城楼市。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调控政策持续,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将是进一步加重市场观望情绪。贵阳市房地产产业协会会长孙立忠认为,目前大多数市民仍处在政策敏感期,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会掀起轩然大波。在政策走向未进一步明朗化的情况下,购房者轻易不会贸然出手,若没有新的利好消息刺激引导,购房者持币观望情绪在下半年很可能会日益加重,观望依然占据主导。

  同时,记者在走访楼市过程中也进一步发现,今年以来政策层面不断释放出的调控政策绝不放松的信息,也进一步增强购房者观望情绪。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余名市民中,六成被访者预期下半年房价会出现下跌,超过五成被访者选择持币观望。

  ■房价走势:看稳不看跌

  房价,历来都是购房者最关心的问题。每当有涉及到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出台,购房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政策会不会让房价降下来?”然而,纵观今年贵阳楼市的表现,筑城房价出现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根据筑房网的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市除三县一市外,商品住宅销售合同均价为5033元/平方米,同比每平方米增加了612元,增幅为14%。4月份,全市商品住宅销售合同均价为5204元/平方米,与一季度相比进一步走高。重压之下,依然不断走高的房价让购房者对下半年房价走势表现出极大担忧。

  对于2011年下半年筑城房价走势,绝大多数被访人士认为,虽然下半年房价并不会出现报复性上涨,但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也很小。中铁置业贵阳公司总经理董铁军认为,整个下半年市场会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虽然不排除个别单盘因自身资金需要出现价位的调整,但从整体市场来看,贵阳房价出现下调可能性不大。究其原因,国家出台的系列调控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房价涨幅过快的一线城市,贵阳作为二、三线城市,价格水平与一线城市差距较大,因此房价出现下调的空间很小。用贵州友联行置业顾问公司总经理高文生的话来说,国家出台的系列调控政策只是放缓了贵阳房价上涨的速度,并不会导致贵阳房价下跌。

  贵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郭峰在谈到下半年房价走势时说到,房价增速在下半年将会有所下降,成交量也会有所降低,市场观望情绪将进一步加重。其中不排除少数楼盘会选择降价促销。但楼盘降价并不会直接体现在房价上,楼盘可能会通过买房送车、买房送装修等形式来给予购房者一定优惠,从而拉动楼盘成交量的提升。郭峰认为,贵阳房地产市场的总体结构都是比较健康的。因此,贵阳房价出现大幅下降的的可能性非常小。同时,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阶段,楼盘单纯依靠降价方式已无法再在市场立足,价格已不再是决定购房者是否买房的最主要因素。相对价格来说,购房者将更加注重性价比、房屋未来升值前景、居住舒适性等方面。(刘圆圆 赵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