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石家庄公租房热线烫手 7大热点最受关注

2011年05月14日 16:36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什么样的人可以申请公租房?

  -公租房和廉租房有什么区别?

  -廉租房公租房能否同时申请?

  -公租房分配市民提出7大建议

  公租房怎么租?房子位置都在哪儿?房租多少钱?昨日晚报邀请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坐镇,接听读者热线。刚刚走进公众视野的公租房,面目逐渐清晰起来。

  昨日的热线此起彼伏,大多数打进热线的读者都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条件,询问是否符合申请公租房的条件。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一一耐心解答。原定从上午9点到11点的现场接听热线的时间“严重超时”到12点多。甚至直到晚上还不断有读者打进热线咨询问题。记者粗略统计,昨日共接听百余个热线。

  热线答疑

  热点问题1公租房申请条件有哪些?

  经记者粗略统计,超过80位读者咨询公租房的申请条件。工作人员提醒广大读者:公租房主要保障的是三类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的收入住房特点,政策也设定了不同的门槛。读者可以自己参照详细的申请条件“对号入座”。

  本地“夹心层”月收入低于1524元

  不能纳入到廉租房保障大伞下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必须符合3个条件:家庭成员具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满3年,且在当地城镇实际居住;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按照统计部门公布的2010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290元,平均月收入1524元; 无私有住房,未租住公有住房和其他保障性住房。另外,单身(含离异)申请人须满35周岁;离异时间须满2年。

  这些条件必须全部满足,方可申请。

  “蚁居族”满足多个条件可申请

  石市还有不少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因为收入低而租住在学校筒子楼,或者和他人合租、拼租。对于这部分被形容为“蚁居族”的人群如何申请公租房,工作人员解释,新就业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符合多个条件:

  (一)具有本县(市)、区城镇常住户口;

  (二)持有大中专院校毕业证,毕业未满5年;

  (三)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

  (四)本人及配偶在就业城镇无私有住房,未租住公有住房及其他保障性住房;

  (五)收入稳定、有能力支付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

  另外,申请人父母为申请地城镇户籍的,其父母必须符合住房困难条件,且未以家庭申请任何住房保障政策。

  “石漂族”申请要符合六个条件

  在石市流动人口中,还有很大一批是户口尚未迁入市内的“石漂族”。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解释,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符合6个条件:

  (一)年满18周岁;

  (二)持有就业地城镇暂住证(居住证);

  (三)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家庭平均月收入低于1524元;

  (四)在就业城镇居住2年以上,劳动关系稳定,并有手续完备的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

  (五)在申请地连续缴纳社会保险1年以上,或累计缴纳社会保险2年以上;

  (六)本人及配偶在就业城镇无私有住房,未租住公有住房及其他保障性住房。

  户籍所在地和办公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在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时可参照外来务工人员的条件执行,住房面积按照办公所在地的住房面积核定。

  热点问题2 公租房廉租房有何区别?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打进住房保障部门热线的人们也有很大一批不清楚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区别。

  公租房,是指由政府投资或提供政策支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限定套型面积,按优惠租金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保障的对象是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无力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

  公租房的户口要求更宽松。申请廉租房要求必须是户口在市区内满三年;而公租房把外来务工的非本市户口家庭也纳入了保障范围。

  公租房比廉租房的收入门槛要求宽松大致300多元。申请公租房的收入门槛是家庭人均月收入1524元以下;而廉租房的收入门槛要求更严格,今年的标准还未公布,去年的收入标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1107元以下,相关部门预计今年的收入标准将在1200元左右。

  公租房的保障面积比廉租房大最多10平方米。廉租房保障面积在30-50平方米,公租房保障面积在40—60平方米。

  住公租房只能享受到租房的实物配租,租金收缴采取“先缴后返”的办法;而廉租房则有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两种保障方式,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从下月起即可领取每月200元左右的廉租住房补贴。最重要的是,公租房的租金要远远超过同区域廉租房的租金价格。

  热点问题3 公租房租金多高?

  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介绍,公租房的租金为市场租金的70%,具体的租金标准正在由物价部门会同住房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市场租金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记者以建华家园附近一套50平方米的一居室来计算,目前市场月租金大致在五六百元,那么对照70%,其附近的公租房租金有可能在350元—420元之间。

  相比较公租房,廉租房的租金就很低了。对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在保障面积之内的免收租金;房屋建筑面积超过保障面积的,按照现行价格主管部门和住房保障部门规定的廉租住房租金标准执行:1.2元/平方米;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在保障面积之内的按照现行廉租住房租金标准1.2元/平方米执行;房屋建筑面积超过保障面积的,按照现行价格主管部门和住房保障部门规定的公有住房租金标准1.88元/平方米执行。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套50平方米的廉租房一个月的租金区间,将在免费租住到最高94元的费用区间。

  因此,石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建议,申请家庭如果符合条件申请廉租房,建议优先选择申请廉租房,毕竟租金要优惠得多;对于户口不在本市的外来务工家庭,则可直接看公租房的申请条件是否符合。

  热点问题4 公租房怎样申请?

  “我想问问公租房怎么申请,在哪里填表,何时截止?”针对很多读者咨询的这个问题,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提醒想参与此次公租房分配的人,务必于5月20日前到“河北建设网站”(www.hebjs.gov.cn/)填报信息,方可参与分房。

  石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要申请公租房,需要按照申请、受理、审批三步走。石市从5月12日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公租房需求摸底工作。凡符合公租房定向分配的三类人群和家庭,请于5月20日前登录“河北建设网站”,就能见到一个悬浮窗,参与“全省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点开以后填写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住房保障部门就能收到填报人的资料。

  工作人员提醒,通过此次对全市符合公租房保障范围的人群的信息填报,住房部门将再根据全市的需求总量,来制定这首批511套公租房的分配方案。想参与此次511套公租房分配的家庭和个人,一定要上网填表。对于5月20日前未填表的人群来说,将不能参与石市首批公租房的分配。

  热点问题5 外来务工人员如何申请?

  在昨日热线中,有一部分新毕业大学生的户口目前放在人才市场,尚无固定工作单位;还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石市干着个体小买卖,或者给个人打零工,无法提供劳动合同。

  对于这部分没有工作单位,不可能提供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人群能否申请公租房,如何申请?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解释,为了吸引外来人才,石市的申请门槛相对比较宽松。对于新就业人员未设定收入门槛和工作年限,对外来务工人员并无户口限制。但是对两者都有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这项门槛要求。

  目前石市住房部门对公租房的需求摸底主要是按照政策规定的,先看有用人单位的这部分群体。在摸底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不少没有用人单位来提供劳动合同的这部分住房困难家庭,其收入和其他规定的条件都符合公租房的申请条件。对于这部分人群如何申请公租房,到什么部门申请,是设一个地方集中受理申请还是分散受理,住房保障部门都将会进行考虑,逐渐纳入到公租房保障范围内。

  热点问题6

  廉租房和公租房能同时申请吗?

  “我参加了申请廉租房,结果还不知道,现在可以参与公租房分配吗”?“公租房一旦租住上,明年家庭条件够申请廉租房了,可以退了公租房改去申请廉租房吗”?一些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的家庭,更关注自己能从两种保障形式之间调换房子吗?

  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申请人只能享受廉租房、公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中的一种保障方式。而且承租家庭每年要参加复核,复核符合条件的,可继续承租;不符合条件的,要退出住房。

  但是住房保障部门以后会把公租房和廉租房统一归到保障性租赁住房中,不设绝对的分水岭,而是通过人均收入和租金来自动调节。

  比如,今年租住着廉租住房,明年收入超标了,就直接转入到公租房保障范围,租住公租房;而由于有租金优惠的优势,能享受廉租房的势必不会先考虑公租房。

  热点问题7

  无暂住证和当地社会保险能申请吗?

  “我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没有暂住证,可以申请吗?”“我是农村外来务工的,在我们县交的社会保险,可以申请公租房吗”?

  针对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咨询的这些详细问题,工作人员解释,目前就是按照政策执行的。要求必须有暂住证,但是对暂住证并未设置年限要求,因此在进行申请或者需要提交具体材料时,申请到暂住证,也算是符合申请条件的。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必须在石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1年以上,或累计缴纳社会保险2年以上,方可进行申请。   记者 陈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