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是我家,我家不比城里差。”綦江县永城镇中华村村民封承益站在自家门前,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这日子过得好安逸哟!”
田园风光辉映着封承华的家。她家这幢300余平方米的“别墅”全部进行了装修:厨房在底楼,烧的是液化气,用的是自来水;楼上的厕所,已改造成了与城里一样的冲水卫生厕所,楼顶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客厅、卧室干干净净。
“在我们中华村,村民基本上都住上了像我家一样的房子。”封承华说。
寻找金钥匙
以农房改造为载体
綦江是典型的大农村、大山区、大采空区集于一体的地方,其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收入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大差距”明显。
如何通过新农村建设来缩小这“三大差距”?2010年初,綦江县委、县政府作出一项重大决策:通过“巴渝新居”的建设和农村危旧房的改造,以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来实现城乡统筹,探索新农村建设、缩小“三大差距”的新机制。
“我们的探索是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载体,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产业的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融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和贫富差距。”綦江县委书记王越说。
去年3月初,綦江县在渝黔高速公路綦江段10个镇的35个村、綦万高速公路边的1个村,总共3500余农户中,启动了以农房改造为载体、促进新农村建设新机制的探索。
黄荆村的实践
一改促百通
渝黔高速公路綦江三江段的路边,有一片“川东民居风格”的“别墅”区格外吸引人的眼球。近日,记者走进这片“别墅”区———三江街道办事处黄荆村。
“我们在黄荆村的实践主要是通过改房,打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诸多瓶颈。”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成说,“通过改房子,栽树子,挣票子,让农民兄弟过上了好日子。”
据村民委员会主任罗玉强介绍,截至目前,全村已有333户村民新建和通过危旧房改造,住上了巴渝新居。
记者看到,这些新居,不仅外墙美观,房内也进行了厨房、厕所的改造,还进行了简单装修。村民组与村民组之间,是2米多宽的硬化公路连接,户与户之间,是1米多宽的水泥便道相通。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还用上了天然气。
在村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村院坝边,村民们正在栽树。罗玉强指着一个名叫黄荆坡的地方说,以前这里是一个垃圾坡,现在把垃圾运走后,全都栽上了树木。
不仅是村里公路两边,农家房前屋后栽上了树,村里的2000多亩荒山荒坡,都被村民利用起来,栽上花椒树,建成银杏树苗圃。
“通过巴渝新居建设和危旧房改造,促进了村里各项基础设施改善、农民致富增收、思想观念转变、不良生活习惯等的改变。”罗玉强说,“这真是一改促百通啊!”
不只是在黄荆村,古南街道两路村、东溪镇尚书村、永城镇中华村……已经启动的36个村,都产生了一改促百通的效果。
一变带多变
“三大差距”在变中缩小
以巴渝新居建设和危旧房改造为切入点的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不仅是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变,还带来了更多的变化,“三大差距”开始在变中缩小。
在居住环境上,目前,这36个村总共有3500余户农民的住房从“面子”到“里子”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其环境条件并不亚于城里人。在巴渝新居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区,都按照“六通六有”(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小广场、便民超市、医务室、垃圾收运站、农家书屋、幼儿园)的标准来建设。
“居住环境的改变,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改变。”綦江县县长徐世国认为,这些改变,是“三大差距”缩小的明显标志。
綦江在巴渝新居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区内,启动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了“七个十万亩(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启动建设了重庆市食品加工基地,通过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建农家乐搞乡村旅游等,促进了农民增收。据县有关部门统计,危改区内农民从产业上已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记者在三江街道办事处黄荆村里见到了三个有特色的大院:村民陈德家结合房屋改造,建起了文化大院,配备有2000多册书的书柜,报架上有《人民日报》、《重庆日报农村版》等报刊。每到晚上,村民就到这里来唱红歌、讲故事、读书读报;村民蔡长蓉家建的计生大院和村民罗昭华家建的法制大院里,配备有法制和计生专业书柜,以及供村民可免费领取的计生用具等。
“我们结合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在渝黔高速公路沿线,打造了农村百里特色文明长廊。”王越说,凡是改造了的村,都实现了村有文体综合活动场、多功能文化室、农家书屋、计生大院。广播天天响、电视户户通、电影周周放、农户有家规家训。并建起了坊、牌、墙、栏等文化阵地。
带动农民思想素质改变
改掉不文明习惯
“农民在改房的同时,也在改掉不文明的习惯。”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益文说,在启动36个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危旧房改造的同时,县里同时启动了在这些村开展的农村百里文明长廊建设。
百里文明长廊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五个一”:
———培育一个产业。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培育起1—2个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一个阵地。把精神文明阵地建设融入人居环境、群众生活中。每个村在改造农房和改善环境的同时,要建1块文体综合活动场(包括1个篮球场或1个羽毛球场、1个舞台、2张乒乓球台、不少于3件器材的健身点),1个多功能文化室、2户新农村文化大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好以“坊、牌、墙、栏”为载体的文化阵地。
———成立一支队伍。每个村组建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一个文明乡风建设协会、一支至少30人以上的志愿者队伍。
———完善一套制度。针对公共环境管理、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农村宣传队伍建设、文明创建及文体活动开展等,制定好相关的制度。
———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村为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环境卫生评比、农村群众文化、农村电影放映、文明单位城乡共建等活动。
这“五个一”的百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提升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让农民改掉了不少不良习惯。三江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成讲了一件他亲眼目睹的事:前不久,他到黄荆村工作,见到村民母月书先把垃圾乱倒在路边,这位老太婆走了几步后,迟疑了一下,又转回来把垃圾捡起来,重新倒进几十米外专门设置的垃圾桶里。
改变新农村建设机制
从单打独斗到齐心协力
农村改房还改变了新农村建设的机制。王越说,过去,新农村建设被认为是农民和农口部门的事,现在通过新农房建设和改造这一平台,把城乡各方面的力量统筹起来,共同来建设新农村。
綦江以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为龙头,让农村交通、绿化、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改革等同步进行,实际上是把新农村建设的所有内容都融合到了一起。而这些内容,涉及到县里数十个部门。因此,綦江县委、县政府便把这些任务具体地落实到相关部门头上。
这一新机制,改变了过去由农民和农口部门单打独斗建设新农村的格局,实现了城乡统筹,集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建设新农村。而这一新的城乡统筹机制,不仅是各方面人力的统筹,更主要的是资金的统筹,较为有效地破解了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瓶颈。
例如,市政园林局的职能本是城市管理,可是,在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中,却承担了渝黔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打造、乡村美化绿化、环境卫生管理等任务。
而今,綦江县级部门承担了新农村建设任务后,以城乡统筹的思路,规划布局各项具体的建设项目,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记者 罗成友 实习生 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