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武汉:商业地产新浪潮中 本土房企异军突起

2011年05月18日 13:30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前,在限贷、限购、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集中入市等调控政策压力下,住宅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和投资价值已开始遇冷,而包括商铺、写字楼、专业市场等在内的商用物业正受到市场前所未有的热捧,开始显现出蓬勃的发展热潮。在调控深化的背景下,地产行业也面临着高速发展后的转型调整,商业地产无疑成为一个新的市场突破口,有人预测:中国房地产的下一个黄金十年属于商业地产。相对于住宅地产而言,商业地产起步较晚却后劲十足,它所承载的是城市形态变化、城市功能升级的必然,并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寻找着扎根的沃土,开花结果。不过,尽管有相当数量的房企开始尝试向商业地产进军或转型,但即便是对于许多入行较早的地产企业而言,商业地产仍是一条需要摸索前行的新道路,它对土地、资金、招商、运营、人才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并非人人都能“玩得转”,只有一些经验丰富、专业度高、资金雄厚、执行力强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多重利好催热商业地产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2010年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武汉商铺共成交10129套,较上年增加3103套,成交均价为13529元/平米,较去年上涨18.93%。“这年头不差钱的人很多,限购之下,住宅不能投资了,投资商业地产是必然趋势,商业地产在武汉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该院研究副总监李国政说。

  除因住宅限购直接捧热商业地产之外,近几年,武汉商业地产的蓬勃发展也与城市功能定位变化密不可分。近几年,武汉生产总值连续跨越 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3个台阶,2010年则达到5515.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上升到第五位,重新回到全国城市的第一方阵。受益于武汉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部中心城市地位得到确认等利好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优质企业开始把武汉作为整个华中区域的中心。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武汉市新的城市定位及城市快速干线的逐步成型,武汉将在中部地区的商业、商务领域重新肩负起前所未有的重任,武汉的城市形态将很快向北京、上海、杭州等商业发达城市靠拢,在此过程中,商业地产将承载重要的城市功能,其推盘量和价值都将非常可观,武汉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快速升级阶段。

  本土房企的转型之路

  近几年来,伴随武汉商业地产快速发展而来的,是武汉核心商圈的升级,多个副中心商圈的涌现,以及特色商业街区的异军突起,武汉的城市面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商业地产的潜力和火热,让投资者和开发商都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机遇,一些本土房地产企业开始探索商业地产发展之路,并通过一些成功的商业地产案例,逐渐将开发重心转向以商业地产为主导,这其中本土首家上市房企——南国置业,便是这一波转型浪潮中的先锋代表,同时它也是一个极为低调的转型成功者。

  2006年4月,南国置业的第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南国·大武汉家装”盛大开业,这个汇聚了400家国内外品牌建材的项目,走的是一条“先招商后销售”的稳健经营之路,很快便成为武汉消费者“家装建材首选市场”,其人流量、车流量均居武汉建材市场首位,成为同时期武汉最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至今仍被业内作为学习的范本和经典案例。

  大武汉家装项目的成功,使得武汉人开始了解和关注南国置业,也让其意识到商业地产的机遇和价值所在,并在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招商、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开发运营模式。自此,南国置业成为本土为数不多的由住宅开发转向专注于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

  招商是成功运营的关键

  尽管目前,商业地产市场在武汉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吸引了不少地产开发企业趁势而入,使得各种类型和形态的商用物业产品不断在市场上出现。但相对住宅产品开发而言,商业地产的进入门槛显然要高得多,它对土地、资金、招商、运营、人才等都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并非人人都能“玩得转”,其开发和运营的风险性要大得多。目前,市场上有大量的商用物业存在抄袭、复制,以至形成同质化的趋势,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投资的风险。

  对于商业地产项目而言,其前期的产品定位、招商是保证后期成功运营的关键。在这方面,南国置业从开发“大武汉家装”项目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招商先行”的道路,从而保证了其项目的满场开业和后续的稳健经营,也让投资者获得了信心和回报。由此,南国置业也形成了“先招商、后销售,投资回报以现实租金为依据,最大程度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同时将后续商业成长的巨大空间让渡给投资人,确保投资回报的高成长性和投资人的长期利益”的思路,并将其运用到之后的多个商业项目中,也因此获得了一批专业投资者的信赖和追随,成为引人瞩目的商业地产明星。(记者 刘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