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性政策显效的另一大影响,表现为实体经济在偏紧的信贷环境下已经开始降温,但没有必要担心过度紧缩和硬着陆的出现。从历史上看,目前17%的信贷增速远非过紧。在金融危机前十年(即1998-2007年),中国年均不到15%的信贷增速和16%的M2增速支撑了近10%的实际GDP增速。一般而言,M2增速通常领先GDP增速约3个季度——2010年下半年近20%的M2增速与今年2-3季度逾15%的名义GDP增速(或扣除高通胀后约9%)的实际GDP增速是相吻合的。
屈宏斌认为,为抑制通胀,未来数月央行仍需保持紧缩政策。预计未来数月将有两次准备金率上调(100个基点)和一次加息(25个基点)。“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下半年通胀的大幅降低。”
3 地方融资债务风险可化解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有数据显示,2010年末这一数字达7.7万亿人民币(即2010年GDP的20%),目前这一规模可能更大。由于这类长期项目多数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银行债务,即项目回收期与其债务期限错配严重,导致市场担忧这一问题引发银行危机。
屈宏斌认为,对此无需过分担忧,因为与南欧及其他国家公共债务不同,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为政府运营支出融资。因此,债务的增长同时带来了政府资产的增长。换言之,债务增长并未导致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许多项目确为经济发展所需,因而能产生足够的收益来偿还债务。从宏观角度看,中国货运占全球总量的25%,但中国的铁路网仅占全球总规模的6%,这意味着中国铁路投资的收益远高于全球平均数。事实上,上市公路企业的盈利在中国股市全部上市公司中居于前列。即使是那些现金流不足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仍有责任进行投资。在屈宏斌看来,中国政府一定会优先采取措施防止这些项目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政府将采取何种措施在这一问题波及银行体系之前加以解决。可行方案至少有三个:一是中央政府可代表地方政府发行更多的长期建设债券,使地方政府能够偿还用于公共设施项目的贷款;二是中国政府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债券以偿还现有贷款并为未来项目筹措资金;三是出售国有资产以偿还地方贷款。地方政府目前仍拥有20000多家国有企业,其中70%以上有盈利。地方政府还拥有自己的收费公路、港口及其他有商业价值的资产。出售这些资产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偿还那些投资无盈利基础设施项目所产生的债务。(记者 李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