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燕郊楼盘密集交房 迎来配套“大考”

2011年06月10日 11:2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燕郊大部分楼盘都进入交房期,自2009年年底以来,以天洋城为代表的诸多楼盘密集交房,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已逾万套房源交付使用,区域内的城市配套资源迎来空前大考验。

  大盘密集交房 燕郊人口剧增

  作为距离北京最近的“东大门”,燕郊凭借“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和低价格成为北京人异地置业的首选之地。近年来区域人口增量惊人,来自廊坊市政府网的历史数据显示,到2009年7月,燕郊常住人口已达35万,其中半数来自北京。

  人口涌入的脚步并未停止,尤其是近两年来,在CBD东扩、通州新城建设等规划推动下,燕郊利好再度放大,越来越多的北京人选择定居燕郊。而另一方面,燕郊天洋城等几个主力支撑大盘均是在2007年区域掀起房地产热时兴起,随着开发进度的推进,目前普遍面临交房。从2009年年底开始,区域内标志性大盘天洋城一期约3000余户交房,拉开区域楼市交房大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年底至今,燕郊约有近20000套房源实现交房。

  单纯的集中交房或许并不足以说明燕郊的人口增量,但事实上,上述项目的入住率表现也可圈可点,如标杆项目天洋城,一期入住率超过80%,达到社区的正常入住水平。据天洋城项目负责人透露,二期因为交房晚些,入住率相对较低,但也达到45%-50%左右,今年二期还会有三次交房,届时会更高。

  “即便以35%较低的入住率水平计算,如果每个家庭成员平均4人,燕郊净增人口将接近3万人。”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就业、流动等因素,其实际新增人口应该远超这一数字,故目前燕郊人口或已接近甚至超过40万人。

  区域配套面临考验

  近40万的人口令燕郊人口与资源,尤其是商业配套资源之间的矛盾再度放大。

  事实上,商业配套一直是燕郊最饱受诟病的地方。“与医疗、教育配套更多的依赖政府规划的引进、投入不同,燕郊商业更多的是依赖社区商业规划。”业内人士表示。

  经过多年的投入,目前燕郊的医疗和教育已基本走出“短板”的处境,如在医疗上,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完备的健康医疗综合体燕达国际健康城已投入使用;而在教育上,近年来燕郊也从北京大力引进高素质学校,如天洋城引进的“北大为明幼儿园”将在9月正式开园,加上区域内原有的中央美院、华北科技学院等高等学府,统计下来,目前整个燕郊有知名教育机构数十家,基本可满足区域就学需求。

  在商业配套上,燕郊仍然需要社区商业不断“输血”。据历史数据显示,2009年燕郊170万平米商业配套中,社区配套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然而,区域内大部分楼盘整体配套面积多在1万-2万平米之间,能否满足社区需求尚存疑问,更谈不上向社会辐射。

  区域内参差不齐的社区配套令其成为左右购房者意愿的关键择房标准,燕郊商业配套面积最大的天洋城正是因此受到市场的青睐,项目近三个月的销售占了燕郊销售量的50%,三期11-14号楼仅在五一期间便销售300余套,完善的配套规划成为促成销售的一大利器。据了解,天洋城规划有25万平米的天洋商都,涵盖大型超市、休闲购物广场、餐饮娱乐、主题品牌专卖店等业态,8000平米的天洋电器旗舰店已经营业,星美影院已正式签约,国际一线卖场正在洽谈之中,未来将形成整个京东区域面积最大、最为集中的商业中心。

  “社区配套是考量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实力的重要标杆之一,本来就是置业考虑的一大因素。”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燕郊购房者来说,看社区配套,未尝不是甄别选房的好办法。

  楼市成长价值巨大

  正是因为当前燕郊配套的相对不完善,才造就了区域楼盘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如果燕郊像朝青板块一样商业、娱乐等配套应有尽有,那么目前该区域内的楼盘会不会还只是现在这个价格?”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表示。

  据了解,目前燕郊均价在8500元/平米左右,而一河之隔的通州虽然经历一轮调整,但均价仍在20000元/平米左右,热点项目如K2清水湾、新华联运河湾等项目均在这一价格之上,区域最高则达26000元/平米,这一价格几近燕郊均价的3倍。

  “一方面是巨大的价格落差,另一方面是近期区域频繁披露的众多规划利好,二者综合起来,基本奠实了燕郊楼市的成长价值。”业内人士认为。

  据了解,近期涌现的环首都经济圈、国家级开发区、轨道交通诸多规划令燕郊地位、前景备受看好,并吸引了众多商家目光,目前已有美廉美、星巴克等餐饮、超市商家均表示如果有合适机会,极有可能将业务拓展至燕郊。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的产业规划也将从客观上带动配套的完善,如今年3月启动的46个亿元项目规划就有大量的城市高端配套,这些项目将有效填补区域配套空白。记者: 张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