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保障房质量难保障 呼唤立法跑步跟进

2011年06月14日 15:09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未来5年,我国将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如果质量和配套不能保障,将会造成巨大浪费和遗留问题。然而,就目前来看,保障房、安置房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近日,杭州市就又曝出农居安置房地基钢筋笼质量不达标一事(6月12日《法制晚报》)。

  保障房质量难保障问题不小,仅近期曝光的“问题保障房”事件就有:内蒙古包头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民馨家园”大部分新楼房成“墙脆脆”,让原本好端端的“民心工程”,变成“闹心工程”,成为继去年10月北京“明悦湾”8栋保障房被责令拆除以来,又一起因质量问题而影响波及全国的典型事件。江西峡江县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村——巴邱镇蒋沙村移民新村的房子,2010年底开建,但仅仅过了一个新年,今年2月初村民就发现未完成的新房部分墙体出现了起鼓包现象,严重的甚至发生了爆裂和倾斜,甚至只要用手轻轻一抠,就会散落下很多砖的碎粒。海口海甸溪北岸最大的回迁安置小区之一水岸听涛小区,近日曝出93户住宅出现渗水情况。我敢断言的是,问题肯定不止这些。

  保障房由于政府主导出资干系民生民权的特殊属性,其质量问题表面上影响的是民众居住安全,实质影响的却是政府的公信力和良心伦理。因此,在今年开工1000万套未来5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特殊背景下,解决保障房质量难保障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和紧要!

  保障房质量为何难保障?因为如包工头所曝偷工减料几成保障房建设“行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偷工减料”肯定是行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哪个包工头不想多赚点钱?一名不愿具名的建筑工程承包商透露,他从业20多年的最大体会是,打地基是最容易偷工减料的地方。“如果监理单位发现问题,那就改一改,可能会罚点钱,但一般不会要求停工。”这名承包商还坦言,保障房存在质量问题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很显然还是跟建筑工程性质有关。“商品房都会出现‘楼脆脆’事件,何况是保障房。但相比起来,建商品房还是会谨慎很多,因为利润大,而且如果出现质量问题的话,后期还会有很多麻烦。”偷工减料为何几成保障房建设“行规”?当然是缺少强力有效的游戏规则,——在强力有效的游戏规则制衡喝止下,潜规则作用将归于最小直至失灵。

  要命的是,保障房质量难保障还有地方政府的导因。由于存在缺钱赶时矛盾多甚至“吃力不讨好”的客观原因,不少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缺少像商品房建设那般的冲动亢奋。某市廉租房工地一名保安透露,由地方政府出资、企业代建的廉租房是每平方米3600元一次性买断的,不论是结构还是用料都比商品房差很多。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东一语道破,保障房建设出现质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保障不足造成的,而这个问题牵涉到多方的利益,地方政府需要拓展保障新住房的融资渠道。

  而在我目中,保障房建设出现质量问题与其说地方政府,毋宁谓责任落空使然。换言之,缺少迫使地方官员履行公共义务的强力约束规制。我注意到,近日住建部把保障房质量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列入地方政府考核,凡保障性安居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将对主管责任人进行约谈。然而我要提醒的是,约谈这“劳什子”有多大用国人心知肚明。事实证明,靠约谈这一性属行政手段的柔性惩治非但难以保障保障房质量,也难以遏阻地方政府阳奉阴违消极敷衍的心理惯性。近年土地和房地产领域约谈屡屡失灵,难道不是最好的佐证吗?

  业内偷工减料潜规则也好,地方政府消极敷衍心理亦罢,在我目中,成因皆可谓缺少有效反制的规则。说白了,缺少刚性法律来规范行业约束官员。专家也普遍认为,住房保障法应尽快出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和质量监管需尽快纳入法律规范与稳定政策的良性循环系统中。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陈国诚建议,通过立法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陈坦陈,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地方政府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非常普遍,对保障性条件动态管理缺位将会引发政府公共资源新一轮分配不公。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藉以立法于法律层面确定严格准入及退出机制管理,实施有效动态监管,既保障了保障房安全,又保证了政府公共资源分配公平。虽然我国于2005年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但因未能上升至法律层面,管控刚性效用差强人意有目共睹。

  因此,排解保障房质量难保障的当务之急和治本措施应当是,在立法层面健全保障房动态管理机制,以迫使保障房建设规范健康运转和公平正义得以充分体现。换言之,不是保障保障房质量要不要立法,而是应当尽快立法跑步跟进为保障房保驾护航。(陈庆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元元】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