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办实——维护百姓利益 制度设计缜密
无论是公租房建设、户籍制度改革,还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举措,都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从政策设计、改革目标,到细节调整,重庆市坚持“维护群众利益”的原则,缜密地设计改革方案。
从长寿安顺村落户到主城江北区花园树街道的“新市民”徐树平,拿出一张工资条:“以前我干了20年,身份是乡下人、农民工;现在我是城里人、正式合同工。每个月的工资条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养老保险120元、失业保险15.4元、医保33元、住房公积金208元……工资也涨了600多元。”
工资条背后透出的是重庆户籍改革的实质:让进城农民工享受“同城待遇”。否则,城市户口只是一张废纸。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摆脱了“就户籍改户籍”的传统思路,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政策,如进城农民与市民共享的保障房体系、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和子女入学体系、促进就业的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具有实质性意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进城农民享有均等化服务和降低进城门槛的标准。”
公租房建设背后有着更多的问号——会出现“开着豪车住公租房”、“被骗购”等新型腐败吗?
重庆市从制度设计、机构设置、程序审查、社会监督和责任追究等五方面入手,确保公租房的配租公开、公平、公正。关键节点的掌控十分重要:申请公开,建立了联通社保、税收和公积金管理等系统的信息网络,严格审核,网上公示;摇号配租,全程监督;退出严格,对承租人实行年度收入申报核实制度,由于收入提高和自购房等原因不再符合条件的,政府强制收回。
特别是为遏制“保障房被倒卖牟利”现象,重庆市规定,公租房租客住满5年后,可以成本价+银行利息购买自住,但是不得上市交易,购买人如需要转让,由政府回购,回购价格为原销售价格加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不会随房价的上涨而上涨。“公租房永远姓‘公’。管住了公租房上市交易的闸门,没有利润可图,就能有效防止腐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局长张定宇说。
记者在公租房摇号配租现场看到,现场工作人员、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监察部门人员见证了整个摇号过程。至今,已有近500人被取消申请资格。
以降低基尼系数为目标的缩小收入差距的改革也设计了诸多“硬杠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法规处处长梁涛说:“重庆已确定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年限由‘两年一调’变成‘一年一调’,同时,严格监督企业上调人均养老金和社保缴费水平。”
再严谨的改革方案也需要实践中调整完善。难能可贵的是,重庆市在三项改革中,不断吸纳民意。
6月7日,重庆市宣布对公租房政策进行微调。最为引人注目的对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三类人”,取消了之前“单身人士月收入不高于2000元,家庭人均月收入不高于1500元”的收入限制。
重庆市去年职工家庭工资及财产性收入人均2992元,仍属低水平,因此公租房申请平均收入限制定为1500元,实际将许多买不起房的人挡在“高门槛”之外。副市长凌月明表示,“微调”主要让更多“夹心层”人群“住有所居”。
无独有偶。去年8月重庆启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规定:允许转户居民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一个多月后,顺应民意,补充规定:过渡期结束后,可继续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处置农村土地,不强制农民退出土地。一下子解开了许多农民的“土地心结”。
不断完善,甚至自我“否定”,最大限度地顺应群众的意愿,是改革顺利推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