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中国“购房团”转战海外市场(图)

2011年06月20日 14:38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购房团”转战海外市场(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近日一则关于欧美人反感华人“抢房”致房价升高的报道引起各界关注。报道称华人在所在国拥有多处房产,有些新楼盘开盘后,华人买主竟占到70%,房价上涨正是他们“抢房”所致。

  该报道一经发出便引发海外华人热议。他们认为,“海外炒房”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而大部分华人买房只为日常生活,房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股市动荡等其他原因导致,华人为房价上涨“主谋”属无稽之谈。

  不管有没有推动欧美当地房价上涨,包括内地国人在内的华人在海外买房激增是事实,近日,国际地产顾问行高力国际披露,今年上半年中国客户通过该公司完成的海外住宅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3亿元,逼近2010年全年成交额……

  中国人为什么海外买房?

  高力国际6月初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内地投资者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购房比例持续增加,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已达到29%,较去年25%的比例上升4个百分点。可以预见,国人海外购房热潮将持续升温。

  搜房控股有限公司创建人莫天全说:“中国的购买限制推动投资者走向海外,寻找投资机会以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些人会买房是考虑到要为子女找到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另一些人则在寻找移民机会。”

  当“移民”一词开始在城市白领中悄悄流行之际,海外房地产市场注定成为内地资金追逐的下一个目标。

  中国投资移民海外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有数据显示,去年获得加、美、澳三国移民签证的人数就超过6000人。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财年,来自中国的投资移民申请共772人,居全世界之最,占移民局全年发放的EB-5签证总数的41%,远超位居第二的韩国(295人)。2009年,这一数字更是高达1979人。

  移民人数的上升,使得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房地产市场越来越重要的客户。高力国际国际物业部董事赖锦雄指出,去年以来华人投资国际物业金额增加明显,仅在加拿大温哥华,2010年华人投资房产金额就达50亿加元。

  一位刚刚在美国置业的人士表示,自己在美国得州的房屋总价45万美元,该价格仅相当于北京五环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在美国的个人房价收入比仅4倍,远远低于国内的城市。这是家人决定在美国买房的主要原因。”

  国内对房地产市场的种种限制,是中国人到海外置业的另一原因。

  一个最新的信息是,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心的两个精装修高端公寓JamesonHouse和SymphonyPlace,当前已售出房源中,华人买家所占比例已高达五成。考虑到中国买家对境外物业的需求旺盛,JamesonHouse和SymphonyPlace专程前来中国举办展会,并且在上周上海的展会中吸引到200多组客户前来询问。

  “一些楼盘有六到九成是中国人购买,甚至有中国人排队48小时等一个新楼盘开盘,或者出钱雇人排队。”高力国际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柳维伦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业投资理念的不断成熟,各种投资性房产模式日趋成熟,国内投资者去海外置业增速明显。与此同时,国内房地产调控越来越严厉,使国内各大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前景不甚明朗。

  柳维伦同时指出,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宁波、温州以及杭州等地的投资者是海外置业的主体。

  中国人最喜欢在哪买房?

  过去6个月,通过高力国际在中国的国际物业部已完成超过1.3亿元人民币的海外住宅项目投资,加拿大温哥华成为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其他比较受欢迎的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等。

  据悉,中国购房者最喜爱的国家依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英国、德国。而据高力国际透露,加拿大温哥华、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香港等城市成为国人置业首选之地。第一太平戴维斯也披露大量海外资金涌入伦敦房地产市场,其中,来自中国的资金潜力巨大。据介绍,受到中国人对地产市场的强烈推动,温哥华的地产价格在2010年上涨了12%,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预测,今年将继续上涨3%。

  不过,许多购房者对这些国家房地产税收政策却不甚了解。新加坡是除了中国之外,唯一一个使用简体中文字作为日常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家。外国人和新加坡人享受同样的贷款政策和程序。加拿大税率是全球税,购房者即使加入加拿大国籍,在中国做生意也要向加拿大政府报税。在澳大利亚,购房者买房的增值部分税收都可以通过房屋折旧抵扣,比如中国至澳大利亚看房机票、房屋贷款利息、租赁所交各项税费等。即使在欧洲,如果投资伦敦,4%的回报率就可以接受;但如果在德国投资,回报率能在7%以上。

  ( 综合《法制晚报》《瞭望东方周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