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首次土地问责:官员调离后仍追责

2011年07月08日 08:4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7日)下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公布首次土地问责结果。结果显示:112名官员在此次问责中被追究责任,32名已经离职的官员也仍被问责。土地问责会成为地方政府官员头上的高压线吗?

  究竟有多少名官员将在首次土地问责中被追究责任,这是从启动问责的那一天开始,就成为很多人极为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会议一开始,监察部副部长郝明金就通报了相关数据:

  郝明金:给予两个社区市、29个县市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纪律处分,计44人,给予两个社区市,26个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纪律处分,计29人。

  44名地方政府负责人被给予纪律处分,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说,地方政府官员被追究责任主要有两种情况:

  李建勤:第一类是有关地方一般性的项目违法占用耕地宗数多,面积大,违法占用耕地的比例达到了15%以上,土地管理的次序比较混乱。另一类是承载着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法违规,改变土地的性质和用途,搞房地产开发,或者是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乱上违规项目, 这样必须追究责任。

  73人被给予纪律处分,24人给予组织处理,加上之前有11名县级政府领导因土地问题已经受到责任追究,4名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因经济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被问责的总人数为112名。而就在两个小时之后,112个名字先后出现在监察部和国土资源部的官方网站上。监察部副部长郝明金:

  郝明金:处理意见有关省区监察机关正在组织落实,有关地方必须将纪律处分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

  网站上公布的结果显示,山西大同副市长郝月生行政记过处分,安徽巢湖时任市长宋国权行政警告处分,湖北襄阳市樊城区时任区长、现任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项晓峰党内警告处分。此次处罚最重的是安徽巢湖国土资源局局长过仕伟,被给予行政降级处分。对此李建勤回应说: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违法占用耕地超过了15%的上限。

  李建勤 :他是地级市,地级市下面几个县都超过了15%,那就说明你这个城市土地管理秩序是比较有问题的。

  细心的人在112个名字中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其中的32位官员的职务前面有"时任"两个字。李建勤对此解释说,这是用事实说明,即使官员调离,但只要土地违法的事实发生在任期内,仍然会被问责。

  李建勤:有的地方政府领导虽然离开了当时他所工作的那个城市,调到别的城市去工作,但是我们对违法违规的查处根据你的责任来追究的,所以你当时担任那个岗位的职务,那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给予相应的激烈处理。

  两年前,一位地方政府官员因当地土地违法违规严重被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约谈,约谈结束后的滋味,他用三心来表达:痛心、伤心、忧心。如今首次土地问责结果公布,榜上有名的112名干部心里究竟如何的五味杂陈我们无法得知,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提到的一些地方政府近期的做法,或许可以说明,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已经把土地问责当成了悬在头上的一条高压线。

  贠小苏:湖北省襄樊市纪委监察局,国土资源局联合出台襄樊市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约谈问责暂行规定,超过问责比例区域党政主要负责人一率先停职再问责。各省领导在约谈会上明确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要坚定不移的毫不含糊的纠正,纠错和改正,切实做到耕地的红线不能碰,规划用地的红线不能碰,违法问责的红线不能碰。

  但总有人会忽视高压线的存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最近就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

  徐绍史:就有的人说有些违法行为是良性违法,有的同志觉得只要不贪污受贿,我是为了发展违法违规用地,管矿用矿,他就满不在乎,这些同志无视五律,轻视法律,漠视法律,这种现象要坚决的遏制。

  徐绍史直言不讳地指出,无论是土地还是矿产的违法违规,政府默许、纵容甚至指示也都占到了相当比例,对此,他再次特别强调:各级执法机构要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绝不手软。

  徐绍史:作为一级政府,作为政府的公务人员,必须自觉的讲法、守法,更不能默许纵容各种违法违规的行为。因此土地矿产的执法监管,责任要落实,力度要加大。

  首次土地问责的结果刚公布,国土资源部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2010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根据时间安排,7月底之前各地要初步向国土资源部上报相关数据,9月底之前完成验收,正式上报结果,这意味着,第二次土地问责的大幕即将拉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