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文龙随着建设进度的加快,各地不断传来保障性住房竣工以及交付使用的消息。然而不少地区保障房在分配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转售或者转租的乱象,却引来了广泛质疑。
业界人士指出,今年千万套保障房建设快速推进,未来将进入一个入市配租、配售的高峰。“蛋糕”能否公平分配,决定着保障房的功能能否发挥,关系到低收入人群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保障性住房租赁或者出售价格与商品房之间存在巨大差额,容易成为寻租者的目标,在分配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违规骗租、骗购以及再倒手转让、出租等现象的增多,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保障房这只“有形之手”成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倚重的杠杆,建设保障房旨在改变市场配置住房资源的不公平、不平均现状。过去几年,许多地区明显存在又极为神秘的商品房空置率被广为诟病,为防止高收入群体通过手中的财富加速占有住房资源,保障房被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极大希望。因此,保障房必须分配到最需要的低收入人群手里,否则反而会加剧住房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保障房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如果保障房被少数利益群体纳入权利寻租的目标领域,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势必会违背保障房实现所有需求群体“住有所居”目标的初衷,还会造成这一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资源的白白流失,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在保障房建设中,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资金,随着竣工规模的扩大,频频曝出的违规出租出售事件却让公众的担心越来越大。北京市住建委近日披露,今年已竣工保障房约4.6万套,完成全年10万套目标的46%。与此同时,北京市住建委与公安、社保等部门在去年联合开展的一次专项核查中,查出的5300户骗租骗购保障房家庭被取消了资格。而石家庄等地的新建廉租房小区中也出现了宝马、奔驰等高档车。
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的价差给了投机者一定的空子,巨大的利益诱惑更让许多的寻租者垂涎,那么又该怎样堵塞漏洞?防范少数利益群体对保障房资源的侵蚀?
业内专家分析,我国大规模建保障房只有近两年时间,在建设资金筹集、建设方式、分配方式上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还未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地方政府在重视保障房建设时,也要把建立合理规范的分配体系纳入议事日程,同时对各环节的漏洞进行排查,对其中的寻租现象要进行追责。否则,很可能会造成有限而宝贵的保障房资源向少数人手里流失。
此外,经济适用房作为最早的保障房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在分配过程中往往被用作牟利工具而被广泛质疑,如今“以租代售”成为一致认识。但在廉租房、公租房配租时,也出现了从户口造假到伪造收入证明等花样翻新的骗租手段,地方政府在落实保障房建设指标问责制时,未来也应对保障房分配和管理实行问责,对于那些掌管审核的部门和公务人员要进行严格监督,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各地保障房申请多以家庭收入和住房、资产情况为审核标准,在收入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下,许多申请者的财产收入在审查时存在难度,为防止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骗购或骗租,许多专家认为,应提高保障房建设和申请的公开透明度,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将保障房分配纳入社会监督的阳光之下,如此寻租者将无所遁形也无机可乘。
切分“蛋糕”尽管是保障房的“最后一道工序”,却是决定水向哪里流的重要闸门。在保障房大量竣工入市之际,建立和完善分配制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李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