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2011 家居变形记

2012年01月04日 09:56 来源:西安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已经过去,纵观全国,家居行业寒意料峭,即便大型节点时出现的小阳春局面,也宛如昙花一现。据相关数据统计,同比2010年全年,2011年家装业整体盈利水平下滑40%左右。对于本地市场来说,改变似乎成了家企们分秒必争的“过冬”良药。

  整合资源 大家居红火登场

  在拓展新的销售渠道的同时,整合资源将行业做大,堪称家企今年又一“大手笔”。从去年开始,围绕“整体家居”出现的“泛家居”概念,已经影响到家居业的几乎所有子行业,无论陶瓷、卫浴,还是橱柜、家具等,各大品牌厂商都开始整合资源,打造与品牌属性相符的个性化的“整体家居”。今朝装饰连同建材、家电、配饰于一体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大家居”红火开业;城市人家联合家电、卖场、建材品牌举办多场团购活动;东鹏陶瓷与西门子家电“东西合璧”,开创家居行业和家电行业联盟的新兴营销模式;同时,家居企业也在向其它相关行业渗入,如欧派橱柜开始涉足厨具、乐华陶瓷开始涉足衣柜等。

  打造完整产业链、跨界、定制,家居大卖场还办起了娱乐餐饮,无论厂家或商家,都在标榜为客户提供全套家居生活消费的服务。但也有不少人坚决认为此路前景暗淡:“‘一站式’购物理念抓住了买家寻求便利的消费心理,但术业专攻,一个品牌只有在用心打造出一个专业优势的产品后才能涉足他域。整体家居只有在达到品牌巩固的基础上才能通过便捷的一站式购物理念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成本增加 电子商务露头角

  很多业内人士将今年视为家居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元年。搜狐家居、淘宝家居商城落地,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大明宫建材家具城等传统卖场也着手试水电商领域,TATA木门等国内一线建材、家具、家电、家纺、照明大牌纷纷加入。经过几年对电子商务的观望期,越来越多的家居企业也跃跃欲试,开始尝试踏上了电商征程。

  “随着消费群体更偏重于电子商务的便捷和快速,众多大品牌和卖场已经看中了这一块潜在的市场,加之今年本地家居行业经历了楼市调控、原材料涨价、竞争升级等重重考验,虽然整个行业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但企业的利润却在不停地被压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新渠道成为众多企业最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各类家居卖场,不仅要帮助建材企业消化一部分涨价压力,还要思量着如何逆势而上。这么看来,家居企业走向电子商务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大明宫建材家居城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国一线城市部分卖场已开辟了网络销售渠道,线上线下配合销售相当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且得到了众多好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而本地市场,虽然这种营销模式还没有推广开来,但目前已有一家大型的综合类卖场正在积极筹备,其中大明宫建材家居城的购物网站已在调试完善中。该网络商城的执行人曾谈到: “家居销售渠道多样化愈加明显。B2C电子商务、网络团购等非传统销售渠道已经出现在家居产品的销售当中,网络平台与全国各地门店的线上线下结合,既节约了社会资源成本,又完善了服务网络,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以租金收入为主的家居卖场行业,如何将电子商务作为创新盈利增长点,如何抵制其他渠道对家居卖场渠道份额的挤压,正成为行业的核心课题之一。”

  微博促销 赢得满堂叫好声

  回顾2011年,的确发生了不少有争议的事件,但惟独微博营销这件事,赢得了满堂叫好声。

  2011年微博成为互联网最给力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成为讯息传达最便捷、最迅速也最广泛的频道,同时,微博为商家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众多家居企业也开始争夺微博阵地。据记者了解,微博广告营销已经在2011年超过博客,成为企业品牌推广的新兴窗口。许多企业成立自己的官方微博,无论是在上面发布促销信息、举办有奖活动,或是新产品、新流行趋势的发布,甚至包括向消费者致歉等信息都可能引起“粉丝”的“围观”,不断的评论和转发成为企业最好的广告。有不少企业的负责人都在积极申请加V或是与各类媒体建立连接,由此博得消费者的信任,提升宣传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微博在表现出强有力的社会号召力方面是不容小视的,我们今年每次办活动都会通过微博发布消息,微博的宣传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对我们的活动推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往我们的设计师总会问客户QQ号,而现在都是说‘加微博吧’。龙发装饰负责人董亮告诉记者。

  微博的流行建立了更为广泛的交流圈,商家在获得广大“粉丝”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曝光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他们必须得“洁身自好”,只有好评多了,转发多了,企业才会越发兴隆。(记者 郝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