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5日电(记者 沈兰) 砖木结构房屋多、房屋安全隐患多、违章搭建多、房屋面积小、缺乏厨卫设施、缺乏市政等基本配套设施,这是2006年前杭州市老房子的普遍面貌。
在十里八巷角落里的白墙乌瓦承载着老杭州的美丽记忆,见证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但因常年累月的风雨侵蚀,难以承载现代生活的居住要求已是不争的事实。横吉巷、十五奎巷是杭州典型的老建筑,由于厨卫配套设施不完善,残墙断壁、随意搭建房屋、“拎马桶挤公厕”的场景至今还在老杭州人的记忆当中,也是 “生活品质之城”的短板之一。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提升危旧房居民的居住水平的步伐又兼顾文脉保护?2007年起,杭州提出了“普惠发展成果、保护历史文脉”的理念,实施了“保护优先,改善为主”为核心的危旧房改善工程,并将其纳入住房保障范畴。
经过四年努力,杭州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六城区累计改善面积177万平米,受益住户约3.5万户,让城市告别危房让旧房提升品质。日前,危旧房改善工程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国家住建部为表彰在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方面作出突出成绩并取得显著效果的城市、村镇和单位,积极推广各地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创造的有效经验和做法而设立的一个政府奖项。
据该局2006年统计,杭州六城区共有非成套危旧住房约181万平米、涉及3.6万住户。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建筑年代久远、亟需保护与改善的老房子;另一类是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无独立厨卫设施的简易住宅。居住在内的居民大多属廉租房够不上、商品房买不起、拆迁房盼不到的夹心层。
历时四年,经过修改后的十五奎巷、横吉巷、上城区劳动路危旧房如今已经焕然一新,不仅房屋内有了厨卫基本的配套设施,而且房屋结构、外观以及配套设施均有极大的改善。
近年来,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变传统“拆、建”为主的“旧城改造”模式,为“以保为主,改、建结合”的有机更新模式;实行“鼓励外迁、允许自保”、“因地制宜、因房而异”、“联合会审和委托审核”的方法,使杭州危旧房消除“破、危”隐患、增配厨卫设施、保护历史风貌。在改善消防条件的同时与住房保障相衔接,实现住房保障体系由“租”、“售”形式向租、售、改“三位一体”的转变,在国内率先建立住房保障新途径及经验。
2008年2月21日、2009年2月25日“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和“中山南路综合保护工程项目”两个改善工程项目曾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