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温州百强企业半数涉足房地产 资本远离实体经济

2012年01月14日 02:3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当靠主业积累下来的资本却在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并且一股脑地投入资本市场以及楼市的怀抱时,危机就已经潜伏了。靠实业赚钱,财富来得慢却也去得慢。

  国人见识到温州民间资本的厉害,最早开始于炒房。如今,房地产行业仍是温州资本投资的首选;2010年楼市政策收紧之下,投资金融和私募股权成为新增的热门去向。

  让人隐忧的是,制造业起家的温州曾几何时玩起了资本游戏?当资本迷恋于“炒”钱,还有谁再会倾心实业?“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创造”从何谈起?

  30年的改革开放,温州人把一个个家庭小作坊经营成了知名企业;温州由一个小城市发展成了名震天下的商都;“中国制造”让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与此相匹配的是,温州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透露,温州现在大概有8000到1万个亿左右的民间资本,这么多的资本都在寻找投资的领域。

  制造业的“地产化生存”

  “2009年浙江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上,与房地产沾边的企业达70%。2010年温州百强企业中,一半涉足房地产。

  年关将近,林飞正忙于温州巡展的最后准备工作,2011年正月全国的万达项目将集中到温州做巡展,因为正月的时候温州人都要回家过年。

  林飞带着些许崇拜介绍说,以前是温州买房团,现在是温州开发商,有些知名开发商已经有了一批忠实粉丝,特别是那种全国性的,开发到哪里,这批粉丝就买到哪里。

  温州人炒房,最初是从自家门口开始的。1998年到2001年间,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市区房价快速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飙升到7000元/平方米以上。2001年,第一个温州购房团共157人浩浩荡荡开赴上海,3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5000多万元现金砸向上海楼市。同时,另一支购房团前往杭州。随后几年,约2000亿元温州的资本投向各地房地产,所到之处,当地房价一路狂飙。

  然而,时下的温州资本投资房地产早已超越了“炒”房的阶段。在2010年最新发布的“2009年浙江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上,与房地产沾边的企业达70%。2010年温州百强企业中,一半涉足房地产。房地产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产业,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卖商品不如倒资本”、“不求百年基业但求资产增值”的论调流行于坊间。

  在传统的服装行业,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都在卖房子,包括雅戈尔、杉杉、太平鸟、报喜鸟……2007年7月,雅戈尔以14.76亿元拿下在杭州的首个地块,并以1.5712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手捧地王高调进入杭州地产界。据透露,雅戈尔集团已在宁波、苏州等地累计开发住宅、别墅、商务楼等各类物业300万平方米。2009年,雅戈尔成立雅戈尔置业控股公司,集团董事长李如成希望,雅戈尔置业“10年内成为全国地产一线品牌”。

  温州传统的电器行业亦是如此。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介绍,人民电器集团在河北邯郸投资占地1180亩的地产项目,投资20亿元,在武汉占地500多亩的总部基地,投资十几亿元。此外,还将陆续在河南郑州等地投资房地产。他表示,对一些地产要长期持有,获得地产上涨和租金上涨的双重利润,预计将有七八个百分点的利润。

  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坦言,只要有合适的项目就会投资房地产,目前已经在做的项目在两三家以上。知名鞋企奥康集团亦是老百姓叫得出来的房产开发商。

  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度的浙江民企百强中,制造业销售额度占总量的60%,同比降低24%。上一届的民企百强中,有14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未能进入本届百强榜。在新的民企百强中,上升最快的行业正是房屋建筑及房地产行业。

  报喜鸟集团2003年投资房地产。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地产化”生存本身就是多元化经营,做实业的投资者和捂盘惜售的地产商有着本质的区别,做实业的投资者更关注现金流,追求快进快出。而实业家的“快进快出”无疑会堆积起巨大的市场泡沫。

  投资金融和私募股权

  温州民企入股投资金融空前积极,截至2010年年中,已有1361家民营骨干企业入股各类金融机构,资金约达70亿元。

  在林飞接触的温州商人中,房地产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唯一资金去向,不少人选择了直接介入金融领域。在银行信贷收紧之后,民间借贷一度盛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调查,2005年以来,随着温州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温州掀起了一股民企入股金融的热潮。2008年7月后,随着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试点的不断发展,温州民企入股投资金融更是空前积极。截至2010年年中,已有1361家民营骨干企业入股各类金融机构,入股资金约达70亿元。

  在温州,官方的、民间的、半官方半民间的,各种性质的平台陆续搭建,企图为温州民间资本寻找出路。关于风险投资的各类培训班等在温州密集出现,现在已经有很多具备一定实力的温州企业家,组成一定规模的投资基金后,再去找专业的基金公司、阳光私募。

  张毅是温州某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据他介绍,像他们这样的投资公司做的事情就是聚合温州闲散的民间资金,然后投资到各个领域。

  不久前,温州巴菲特有限公司将两亿元投向具备上市概念的新疆某农业科技公司。温州巴菲特有限公司是温州成立较早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其主要股东都是来自温州的传统鞋服企业。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该公司已经大大区别于其股东所从事的传统制造业。

  有媒体消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温州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企业有12家左右,温州地区以外,温州人创办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也有10余家。这些机构掌握的资金从数千万元到十多亿元不等。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实业中已初具规模的温州民营企业。

  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这样看待温州人的“抱团投资”,在温州,只要项目好,就不怕没有资金,这是温州的一大优势。“温州有灵活的民营企业的机制,特别是在资本集聚上有自己特定的模式,所以只要发现有好的投资项目,确实可以迅速在民间筹集到大量的资金。”

  民间资本在温州,早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资了,资本结成的联盟化和体系迅速增长。1万亿元的强大资本,行动迅速一致,“一顿饭几个电话就能够跳动10亿元的资金”,他们有能力撬动任何市场内的商品要素,难免所到之处,人心惶惶。

  日前,温州成为全国唯一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据称,试点的初衷直指以温州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周德文说,温州人的资金可以直接出境投资了,这是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政府很鼓励温州的民间资本到境外投资实业,到国外直接参股,并购国外一些非金融的领域,这为温州资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出路。

  为什么不做实业?

  “卖商品不如倒资本”、“不求百年基业但求资产增值”的论调一直流行于坊间。

  温州资本热衷投资金融、私募股权,长期执掌房地产投资;当地政府急于搭建各类平台为资本寻找投资去向;中央大开“试点”新政,引导资本走出去。然而,为什么不去投资实业呢?

  记者了解,浙江民企投身房地产主要在两个时期:第一个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政策放开,许多制造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其次是在2005年、2006年前后,制造业的利润不断被摊薄,部分民企不得不寻找副业辅助主业。这一现象随着近几年房地产的迅猛发展,民企制造业利润不断下降,越来越明显。

  服装、电器和制鞋是温州三大传统制造行业。记者了解,目前三大行业的利润都在大幅下滑,鞋业的利润只能保持在1%到3%。电器的利润从原来的20%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中小企业甚至只有2%左右。

  而与此相对的是房地产投资的暴利。上榜企业富丽达集团一负责人曾介绍,该集团由单纯纺织业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实业投资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后,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2倍。

  由此不难理解,浙江民企百强中,建筑和房地产企业从2002年的4家,上升到2009年的27家,其中10家房地产企业销售总额达1463亿元,同比增长66%。这还不包括一些“副业”为房地产的制造业公司。

  报喜鸟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制造业不景气的形势下,一些制造业企业将用于生产的厂房抵押,换来贷款,投资房地产,用地产的高利润维持企业的运行。尽管企业争相逐利地产、金融产业,但企业负责人都强调,这些副业只是获取资金的平台。

  然而,尽管一再辩解,房产、金融市场只是资本平台,赚了钱还会返回实业,但其中的可信度有多少,难免让人怀疑?当“身不动,膀不挪”便可将上亿财富轻易收入囊中之时,谁还会费心费力地去做实业;当资本进入地产、金融可以快速获得升值,谁还能静下心来长期坚守投入科研和高新技术创新?

  数据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同属沿海的粤苏鲁浙是全国经济前四强,4省在统计上常被作为一个板块进行分析。2009年,在经济增速上,江苏增长了12.4%,山东、广东增长了11.9%、9.5%,而浙江仅增长了8.9%。

  200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约9050亿元,江苏则实现了1.24518万亿元,两省的差距为3000多亿元;但5年之后的2009年,江苏实现了3.4061万亿元生产总值,浙江则为2.2832万亿元元,两省的差距超过了1万亿。很显然,由于制造业资金的逃离,使得浙江的经济发展增长的动力已经呈现了疲态。

  温州正面临商业精神取而代之工业精神,商业精神注重眼前,以利润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工业精神注重的是产业,以做出什么成就为傲。眼下的利润取向和结构,终究令人担忧。我们过去认为的制造业回暖,会不会是一种由地产泡沫烘托的假象?

  这何尝不是当下中国实业的群像?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企业要生存下来不容争辩。而可以肯定的是,荒废制造业绝对是失智之举。目前的制造业利润之低和房地产利润之高的巨大差距绝对是不正常的。而土地财政在这场狂热中难辞其咎。

【编辑:王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