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方式改善上海交通? ”“境外人士购房限制能否放宽? ”“中心城区的土地容积率能否适当提高? ”昨天,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召开座谈会,与会的数十位港澳地区委员将关心的话题一齐“抛”出。
“有很多中小企业照不到‘阳光’。”沈钦华委员提出,很多中小企业苦于无后续资金投入,濒临倒闭边缘。“但市场上有很多就业的机会,都是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如果它们倒了,那么多的就业人口怎么办?”沈钦华在发言中建议,政府应给予企业持续1年—2年的见习费补助,帮助企业更好地吸纳市场富余的就业劳动力。
袁光铭委员关心的是企业融资问题。“境外的资产能否作为企业向境内银行贷款的担保?”综观2008年,融资难几乎成为所有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他提出,上海市政府能否设立积极的风险投资基金,在全市范围内挑选3000家—5000家优秀企业,提供2%的补贴,甚至以无抵押贷款的方式向企业“供血”,助企业渡过难关。
不少委员之前在各自提案中呼吁,如果政府能够在金融海啸中“扶”企业一把,企业说不定就能“活”下来。
谈到旧城改造,许世坛委员提出,随着房价、地价不断上涨,上海市区的拆迁成本一路 “水涨船高”,部分区域甚至已经飙升至2万元/平方米。“如此高的成本并不利于房价控制。 ”许世坛建议,原有市区2.5的容积率能否适度放宽,即便不做到像香港那样容积率为7—8的“城市鸟笼”水平,不同区域之间也应有所区别。
刘炳章委员在发言中谈到,经济越是低迷,就越是旧城改造的最好时期。他引用香港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上海的保障性住房要避免成为 “政策温床”,无论是廉租房还是经适房,必须强调小区卫生、整洁、楼宇管理,房源流转机制一定要有。(记者 杨冬 冯兰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