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经济更强劲复苏和避免通缩的出现,美联储于去年底的11月3日宣布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表示将在2011年年中前购买总额为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以提振经济,并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券资产到期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这是继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 .725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美联储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政策。
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在接近零的利率水平下向经济体直接注入大量美元。超量的美元必然在全球寻找获利机会,以各种形式进入投资和盈利前景更佳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催生资产泡沫,推高物价水平,掣肘货币政策等。本文以对我国价格水平之影响为例,管窥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负面效应。
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他国的途径
超量美元的四种流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流向国际市场。
超量美元一旦经由货币当局创生出来,便不会凭空消失,而必然流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按照参与广义生产过程的程度和特征等的不同,将经济体系细分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金融体系,则一般货币至少有三种流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和滞留在金融机构内部。另外,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能够很容易地流向国际市场。
由上观之,易知美元(包括其他能够在国际市场流通的货币)的四种流向及各自的影响:
1、流向实体经济。这种情况下,货币参与真实产品和服务的交换,降低社会产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交易费用,并通过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和货币幻觉,促进真实经济的增长。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本目的,正是希望货币能够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真实经济的发展。当超量货币流入实体经济时,居民消费价格(C PI)和G D P平减指数等一般价格水平就会上升,也即通货膨胀。
2、流向虚拟经济。金融深化程度加强必然带来经济虚拟化水平的提高。目前,代表虚拟经济规模的全球金融资产名义价值与全球G D P早已相去甚远,仅金融衍生品一项即逾600万亿美元。较之流入实体经济,超发的货币往往先流入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如股市、房市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当大量货币流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时,就会出现金融产品和资产品价格膨胀的情况。
3、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对前景感到悲观,导致经济社会的信用创造机制萎缩,大量资金无法贷出,货币流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量极少,银行体系只得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这一点在美国体现的较为明显。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基础货币在极短的时间内倍增,但同时银行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也基本上等额增加,流通中的现金规模变动极小。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美国经济已连续5个季度复苏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改观。
4、流向国际市场。这种流向又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追逐大宗商品,主要为石油、贵金属和农产品等;另一种是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在分享这些国家高速增长红利的同时,追逐这些国家货币升值以及息差扩大带来的收益。当大量美元流向有限的商品时,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暴涨;而当美元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时,就会给这些国家带来通胀,或者资产价格泡沫。
从美国经济当前的情况来看,实体经济依然低迷,失业率维持在9 .5%及以上的高位,消费和投资需求严重不足,而C PI环比涨幅仅略高于零,大量超发货币流向实体经济的并不多。从资产市场来看,美国房市至今没有走出低迷。2010年10月份,美国20个大中城市平均房价水平仍然比危机前的高点2006年4月份低28 .8%;成交量持续萎缩,新建房屋许可停滞不前。而股市虽然自2009年3月份以来经历了明显回升,但比2007年10月份的高点仍有较大幅度的下跌。泛滥的美元流入以房市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也并不多。
因此,超量的美元一方面主要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一方面则流向国际市场和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基础货币较危机前增加了约1 .14万亿美元;而同一时期,美国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大约增加1万亿美元,与基础货币的增额相当,增加的基础货币中绝大部分滞留在金融机构内部。信贷需求没有恢复是决定大量货币在银行体系空转的重要原因。从国际市场看,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贵金属价格创历史新高,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均为大量货币(主要是美元)流向国际市场的佐证。事实上,2010年10月份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协会等机构公布的多份报告也都指出,亚洲等新兴市场正面临相当严峻的资本流入。
参与互动(0) | 【编辑:孟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