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博士 胡新智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本报发表《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署名文章,提出“十二五”时期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显然,利率市场化从2011年开始将加快进程,这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银行业应当如何应对?日前,本报记者与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博士胡新智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加快,在您看来,利率市场化在“十二五”时期将取得什么样的进展?
胡新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会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各方面的条件将不断培育成熟,并与国内外因素、国民经济的长期和短期因素实现有效融合和统一。
回顾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利率市场化一般要经历一个10年左右的逐步自由化过程。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体制机制仍不完全符合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认识到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十二五”期间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将更加公平,金融机构的财务硬约束机制将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也会日渐成熟,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会不断增强,由此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更为广阔的改革空间。
在展望未来美好图景和取得可能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隐含的内在风险:第一,利率市场化必须要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相同步,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金融体系的内在稳定。第二,利率市场化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与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力求抓住最佳机遇,实现改革的稳健突破。
主持人:从2011年开始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对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和中小银行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胡新智:2011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不断提速,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新的经营压力和风险挑战。
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存贷款业务竞争将导致息差有所缩窄,进而挤压利润空间。随着存款上限、贷款下限逐步放开,国内商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大,其必然会通过下浮实际贷款利率和上浮实际存款利率的手段竞争优质客户。短期内利差的下降风险将使得单一依靠存贷利差的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风险计量和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后,存贷款利率不仅要随着信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要随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波动,资金在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流动更加随机,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更为困难,而且易形成利率风险。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那些定价能力弱、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差的中小银行将受到利率波动更为明显的冲击。因此,如何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科学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
主持人:一般来说,新生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其在带来挑战的同时,往往还产生新的机遇。在您看来,不断加快的利率市场化,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是否也会产生新的发展机遇?
胡新智:在利率市场化加快的进程中,尽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十分严峻,但中国银行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机遇。
首先,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在市场有效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其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有利于银行业构建优胜劣汰机制,有利于促使商业银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进而推动自身收入结构调整、业务经营转型和盈利模式升级。第三,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和规避利率风险而进行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此变革进程中,投资资产管理等资金业务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化经营空间。第四,利率市场化不仅使客户在竞争性市场中有选择权,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水平;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对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主持人:在您看来,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和不利影响,把握住其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如何加快自身的发展模式和竞争策略的转型?
胡新智:形象地说,利率市场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部分商业银行在市场化竞争中将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市场;而部分银行则会抓住机遇,不断追求变革与进步,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商业银行必须要迎难而上,在产品定价、收入结构、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苦练内功,争取短期内实现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实现内部存贷款定价的科学化。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伴随着改革的推进,存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必将不断扩大。一方面,虽然存款利率市场化实现了银行上下调整存款利率,实现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的可能。但是,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更多的将出现商业银行上浮存款利率,上演“揽储”大战的情况,由此将增大银行经营的成本压力,挤压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贷款作为银行创造利润的核心,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其定价机制的科学性更将直接决定银行市场竞争的成败。银行有必要立足自身情况,结合成本收益分析、客户盈利分析等科学方法,不断探索能综合反映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违约和展期等因素的贷款定价模型。
其次,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中间业务由于资本消耗少、抗周期能力强、对存贷业务依赖度低,在调整和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的息差收入占比高达79%,而同期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8%,远低于市场化条件下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40%的平均水平。伴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息差幅度将不断缩窄,由此将对中国银行业传统的收入结构产生重大冲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必将成为中国银行业迎接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大战略抉择。
第三,要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利率风险的可控化。我们知道,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导致银行资产的收益与价值和负债的成本与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动,进而造成银行收入损失或净资产贬值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依靠稳定的利差和不断扩张的资产负债规模,就可以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该阶段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信贷违约风险。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对利率波动频率更大、幅度更广,期限结构更复杂的挑战,由此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急剧上升,而其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也迅速凸显。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的新工具新方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的有效评价。
第四,要培养和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实现人才支持的可持续化。一方面要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引进高素质、有经验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在国内较快地实现利率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另一方面,要在吸收国外先进知识的同时,立足本国国情,踏踏实实地培养适应银行自身文化特征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实现专业核心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和人才内部支持的可持续化。
记者 卓尚进
参与互动(0) | 【编辑:曹文萱】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