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由于CPI的上涨,央行缩紧银根,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让银行狂推理财产品,而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成为了银行“揽钱”和“存款冲时点”的代名词。但近日,“超短期理财产品将被监管部门叫停”的传闻不断,这引起了部分对超短期理财产品有研究的市民的关注,其关注程度之高超过了对其他任何一种银行理财产品。
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超短期理财产品作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种,满足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其本身无可厚非。作为监管部门,不会叫停此类产品的发行。但是,一些银行以拉存款冲时点(存贷比考核)为目的而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变相高息揽储”行为需要规范。
中秋前后:理财市场开始活跃
每年夏季理财市场逐渐进入淡季,8月中下旬进入低谷。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期间无论产品收益率、品种以及整个市场规模都明显萎缩。这一现象要持续到中秋前后,才会走出低谷,迎来金秋十月。
据银行理财专家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首先,今年6月底银行年中考核过后,各大商业银行揽储压力消失,立即削减高收益理财产品。此外,作为收获的吉祥季节,通常银行开发新产品、更新系统等大变动都将延至秋天。
其次,夏季是出游、消费的高峰,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投资人会暂缓投资理财产品。暑假至9月开学,家庭教育支出也是这段时间的重头开销。此外,漫长夏日并无任何节日,而传统佳节是个人收入增长的爆发性时点。根据以往经验,重大节日前后,总是个人理财产品销售的黄金期。
此外,今年恰逢《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目前来看,各大银行最直接的表现是撤下了大量超短期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运作时间通常少于七天,资金灵活流动于投资者和银行之间,但由于不利于监管,受到重点监控甚至被禁发也就不难理解了。
值得注意的是,超短期理财产品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募集资金达不到一定规模或利率设计过低,就会沦为“鸡肋”,前者银行容易亏本,后者投资者容易失利。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理财产品的计息方式与银行存款不同,定期存款在存款当天就开始计息,存款到期立即返还本金及利息。而理财产品在产品运作过程中,前有发售期后有清算期,这段时间内可能只计算活期利息甚至不计利息。
超短期产品如果实际生息日为3天,而募集期通常有2-3天再加上清算期一天,资金被占日期就很容易达到7天甚至以上。在目前7天通知存款的年化收益率为1.49%的情况下,投资者就需要考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否抵消前后资金占用造成的损失了。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更加谨慎
在清远各大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仍在发行,但超短期的产品最近的发行相对较少了。不少市民对今年下半年的经济走势持观望和保守的态度,无论是股票投资还是黄金白银的投资,都加了几分谨慎。“6月的时候买了一个理财产品,谁知后来银行无缘无故给终止了,”今年6月底,市民郭阿姨购买了某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结果不到一个月却被银行告知要终止该理财产品的合同。银行则解释,提前终止条款是银行制定的对于产品的运行终止及赎回的规定。尽管郭阿姨认定这是银行的“霸王”条款,但经过这件事以后,她不敢再碰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其实,与郭阿姨有同样心理的市民不在少数,物价的持续走高,投资市场的许多不稳定因素,使得不少年老的投资者开始“收手”,“毕竟是拿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去‘赌’一把,会心痛的。”曾大爷的儿子每个月给他2000元的养老费,过去市道好的时候,曾大爷省吃俭用把这钱存了起来,后来把钱放进股票,结果亏了,现在想买理财产品,经过了解,却感觉还是风险大了点,曾大爷决定还是把手头上的钱存起来。
今年的五六月份,短期理财产品曾经风靡全国,这些理财产品期限在3天-14天不等,预期收益在2.8%-4.4%之间。当时农业银行推出的一款“金钥匙·安心得利”2011年第1256期端午假日专享人民币理财产品,仅3天的投资期,最高却可实现4.4%的年化收益率,在清远地区受到欢迎。在投资期的第一天下午,记者电话咨询时,已被告知不少投资者已经通过网上认购了,而且基本认购完毕。“相对于今年上半年的火热场面,下半年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投资确实谨慎了许多,”市区某银行一理财师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