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是否会因此转向,当前市场中各方人士已产生分歧。
部分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在未来有可能放松。渣打银行认为,年内中国政府不会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李伟称,四季度中国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缓解,11或者12月份政府可能会通过增加新增贷款额度放宽政策。
申万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第四季度CPI可能回落到5%以内,届时出现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将加大。他分析说,9月份CPI数据符合市场预期,反映了通胀形势逐渐缓解,但仍在高位的现实,近期出现货币政策调整的可能性不大。而未来几个月内,结合通胀形势和工业生产数据等因素,可能出现政策放松的情形。
不过,也有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政策是否应该调整还有待观察。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由于紧缩政策的滞后影响和外需疲软,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但是依然强劲的内需足以支持未来8%-9%的经济增长。由于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大大降低,中国政府只需微调财政政策即可,无需全面地放松货币政策。
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年内CPI同比上涨6.5%已是最高点。年末几个月CPI会逐步下降。央行应保持现在的货币政策,尺度不会有太大变化。即使有松动,也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着二次探底的风险,但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相比,中国在本次全球经济下滑中受到的冲击将降低不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有了明显的降低。
与此同时,目前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后首次超过沿海,排在前列的都是青海、内蒙古、新疆以及湖北,京广沪及浙江、江苏等传统发达地区反而落在后面了。
因此,这也要求我国政府在应对二次探底时不应当采取上次金融危机时大量投入流动性刺激经济的做法,而应当通过投资、财政等手段来进行调整。尤其应关注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中小企业。巴曙松认为,由于我国居民储蓄率极高、中央财政实力雄厚,为扩大财政支出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而对中小企业进行税费的减免将有助于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本报记者徐思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